一串念珠雕刻五百羅漢 微雕傳神有何祕密?

作者:宋寶藍
清 乾隆二年 陳祖章 雕橄欖核舟(底刻「後赤壁賦」全文)。(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609
【字號】    
   標籤: tags: ,

人們常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天堂。」以神佛的高超法力,可以洞觀微觀下的三千大千世界,而尋常的凡夫俗子,若想洞觀可沒那麼容易。在沒有電子顯微鏡的時代,中國出現一種精巧絕倫的微雕技藝,將人的心思和視覺發揮到極致。匠人能在方寸之間,雕刻出一個完整的小世界。雖然沒有芥納須彌一樣的超遠與豪邁,卻也能透出匠人的精巧之心。

據《虞初新志》記載,康熙皇帝的寵臣高士奇有一串念珠,一共一百零八枚,以山桃核作成,每粒念珠圓如小櫻桃。這串念珠的奇特之處是,上面雕滿了羅漢。

如小櫻桃那麼大點兒的桃核,一枚之中竟可雕三四尊,或五六尊羅漢。而且羅漢神態各異,惟妙惟肖。有站者、坐者、誦經者、荷杖者;也有的正在入定於龕中;有的趺坐在樹蔭下說法;有的環坐一圈,彼此指畫論議……

清 雕橄欖核羅漢十八子手串,以絲繩貫串木珠十八顆與珊瑚珠佛頭四顆而成。(公有領域)

桃核很小,所刻羅漢,大小僅如一粒米,而且相貌奇古。他們或穿著有織文的綺繡,或穿著袈裟,或麻布短衣。這些羅漢神情風雅,舉止灑脫,駐足於松柏岩石之間。微雕技藝傳神,所刻羅漢形態逼真,栩栩如生。經統計,這串念珠上雕刻了五百個羅漢。

除此之外,羅漢用的蒲團、竹笠、茶奩、荷葉、瓶缽、經卷等物一應具全,也都雕刻在上面。同時還雕有雲龍、風虎、獅像、鳥獸、狻猊、猿猱,這串念珠宛如一個生機勃勃的小世界。

崔銑郎中所著《王氏筆管記》也中有一段記載:唐朝德州刺史王倚家,有一管毛筆,粗約一寸,中間刻著一幅畫《從軍行》,雖然雕刻細微,但是人馬毛髮,亭台遠水,均是清晰可見,雕刻技藝精巧,細膩無比。每一部分還刻有《從軍行》二句詩文,比如「庭前琪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還」等。

元末明初陶宗儀所著《輟耕錄》中,說到宋高宗一朝,也提到一位能工巧匠詹成。詹成所雕造的鳥籠,四面使用竹質花版,每一竹片上雕刻著宮殿、人物、山水、花木、禽鳥,細如纖縷,而且玲瓏活潑。

清 雕棗核仙人手串。棗核十八粒,依果核大小、形狀雕出身材、神情不同的仙人,每人服裝及手持物各異。(公有領域)

要想成就一件精美的微雕藝術品,是否有哪些祕密?

據康熙年間鈕琇所著《物觚》介紹,康熙一朝,姑蘇有一金姓老匠人,雕刻手藝堪稱一絕。他能在一枚桃核上,雕鏤出一艘「東坡遊舫」:舫上高大隆起,舫下寬敞而平坦,中間是方形船艙,船艙四周雕飾著美麗的花紋。兩側各有一扇小窗,開合自如。打開小窗,看裡面還陳列著一桌几,三把椅。中間所坐之人正是蘇東坡,佛印禪師則坐在東坡的對面,裡面還有一個吹簫的少年。

據他所說,從事微雕的匠人,不僅要有精準的眼力,精巧入微的心思,還需要摒棄雜念,平心靜氣。「氣靜而神完」,匠人能靜得下來時,所呈現的藝術蘊涵的精神就會完整無缺。由此看來,整個過程儼然修道一般。或許這就是成就絕巧技藝的所在吧。@*#

(據《虞初新志》卷16、卷17;《太平廣記》卷214)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陳逢顯猴塞雷 毫雕1公釐世界最小猴(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市6日電)為迎接猴年到來,台灣雕刻家陳逢顯雕刻0.1公分小猴子,表情姿態生動、活潑,小猴子上昂的尾巴,手中捧著粉紅色壽桃,整件作品栩栩如生。
  • 對於世界各地的藝術專家而言,源自於十六世紀、為數不多的黃楊木微雕(miniature boxwood carvings),一直是個難解的謎。這種比手掌還小的手工藝品雕刻著宗教場景與圖案,必須透過顯微鏡或X光才能看到其內部的微小結構,但其確切的製作過程迄今仍不為人所知。
  • 晉商的國際貿易遠及俄羅斯、日本、南洋各島等國家,貿易間頻繁往來,需要大量的現金來支付。對於大宗的商品交易,隨身攜帶上百萬兩白銀,不僅耗時耗力行動不便,而且也存在很大風險。
  • 大明寶鈔的防偽技術,可謂精細嚴密。相較於歷代紙幣,大明寶鈔的技術含量最大也最精密。
  • 有一種雕刻,自古代就有,微雕,將細小的物件上刻字、繪圖。此部影片給各位展現的微雕藝術,材料選用是「鉛筆尖」,要在一個鉛筆的「筆尖上」雕刻一個吉他。一個鉛筆雕師傅先把鉛筆削成一個平面,再把那個平面畫一個「吉他」,從旁邊向內刨,刨呀刨,吉他側邊的型刨出來嚕。
  • 五代至北宋的畫家黃筌給兒子留下了精湛、精細的寫生畫稿示範,《寫生珍禽圖》,從其中,後人可以看到他的畫藝如何再現造化之妙。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