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專稿】大唐 第八章:建築篇

樂天、如意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1月5日訊】高軒臨碧渚,飛檐迥架空。餘花欑鏤檻,殘柳散雕櫳。
李世民《置酒坐飛閣》

唐朝輝煌的建築成就體現在方方面面,包括城市、宮殿、寺觀、陵墓、民居、園林、作坊、店肆等等。唐代帝王陵墓主要在關中一帶,規模十分宏大,以乾陵為代表,多是依山為陵,不另起墳;民居、作坊和店肆早已沒有實物,只能從繪畫中得到一些零散的資料;城市布局與宮殿我們在第一章[帝京篇]中已有描述,在此不贅。

大唐建築的特點

宏敞的基址

初唐建築具有質樸、雄渾、開闊的風貌,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說:「余見天下州之為唐舊治者,其城廓必皆寬廣,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為唐舊創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時彌近者制彌陋。」

唐長安城就比清朝包括外城在內的北京城還大出三分之一,長安太極宮面積達4平方公里,為北京紫禁城的六倍,更不用提大明宮中的麟德殿,共由四殿組合而成,佔地5000多平方米,各代建築望塵莫及。

精確的木構

唐初的木構架建築都十分簡潔明確,無任何多餘構件,柱、樑、斗栱、昂等是基本構件,各構件的尺度有著準確的比例。個別建築單體包括殿堂、層樓、角樓、門、闕、廊、塔、台、墻、橋等,所使用的主要的建築部件幾乎全是木製材料,許多殿堂甚至不用一顆鐵釘和楔子,其穩固的結構和優美的造型達到令人驚嘆的地步。《二十六史》記載武則天曾兩次在洛陽建明堂,高達二百九十尺,方三百尺,內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橕椑籍以為本」,說明它是以木作為中心柱連接所有承重木構件來保證建築物的整體牢固。可惜相隔一千多年後,唐代的原建築幾乎損毀殆盡,我們只能從僅存的幾座唐塔、一座小寺廟和繪畫中一窺其玄奧。


《圖畫見聞誌》在談到唐代建築畫跡時有這麼一段話:「設或未識漢殿、吳殿、樑柱、斗栱、叉手、替木、熟柱、駝峰、方莖、頜道、抱間、昂頭、羅花羅幔、暗制綽幕、猢猻頭、琥珀枋、龜頭、虎座、飛檐、樸水、膊風、化廢、懸魚、惹草、當鉤、曲脊之類,憑何以畫屋木也?」這一大堆建築構件名稱體現了建築畫家對於創作的忠實態度,也說明了現存的唐代建築畫是可信賴的,盛唐時期開鑿的三百多窟敦煌壁畫就是最真實寶貴的泉源。

美侖美奐的裝飾與景觀



到了盛唐中葉,亭、台、樓、閣的造型日趨華麗精巧,附屬藝術如彩畫、雕刻、壁畫和雕塑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台基、台階、勾檻、屋樑、斗栱、柱枋、門窗、藻井和天花上往往都繪有團花和錦紋,如寶相花、石榴花、蓮花、火焰紋、寶珠紋等,色彩艷麗明朗悅目;雕刻中常用捲草、龍鳳、連珠、流蘇、飛天、蓮瓣等,構圖飽滿線條流暢;壁畫和雕塑的題材大多來自天國世界,神佛形象美好慈祥,鮮花樂舞供養如簇,令人觀望而生敬仰與嚮往之心。亭、台、樓、閣四周有水,水邊廣植花木,水中長生蓮荷。李濯《廣達樓賦》曰:「材露桐柏,階駢碔趺,應龍蜿蟺以驤宇,猛獸贔屭以乘桴,明璫藻耀於懸井,朱鳥騫翻於薄櫨,璇題景曜,銀牓霞鋪。」其綺麗堂皇可見一斑。

有若自然的皇家園林

中國人自古尊奉「天人合一、天地為廬」的思想,造園手法以自然山水為主,輔以人力加工,達到立意滄溟的意境。


與慶宮是以園林為主體的宮苑,宮內開掘十八萬平方米的龍池,池畔綠柳成蔭,池中畫舫凌波,池上亭閣浮水而造,玲瓏別緻,中有曲折遊廊迴環相通。龍池東北是著名的沉香亭。
九成宮和華清宮屬於離宮別苑。據《九成宮醴泉銘》記載:「抗山冠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崖竦闕。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台榭參差。仰觀則迢遞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可知此宮是利用高險地形依自然地勢築成。華清宮在驪山北麓,臨近飛瀑溫泉,掩映於千餘株蒼松翠柏之間。山上有芙蓉園、粉梅壇、看花台等植物景區,山腰放鹿,山頂主要是道觀,有朝元閣、老君殿、長生殿,長生殿因白居易的《長恨歌》而名傳後世。

現存的唐塔和寺觀

樓閣式塔

木結構樓閣式塔是唐代塔的主流,現存的兩座都是磚砌仿木結構的。一座是西安興教寺玄奘塔,建於高宗總章二年(669年);一座是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建於高宗永微三年(652年),兩座塔的整體形象皆簡潔、穩定而敦實。

密檐式塔

西安小雁塔、河南法王寺塔、大理千尋塔和蛇骨塔均屬密檐式。千尋塔東臨洱海,西負點蒼山,檐微下凹,角微上翹,塔身潔白,修長秀麗,與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亭式塔

敦煌壁畫中許多單層木塔都是亭式塔,全塔小巧華麗,造型溫潤含蓄。現存的惠祟塔、凈藏塔、泛舟塔和明惠塔結構都比較簡單,唯山東神通寺龍虎塔全身浮雕金剛、羅漢、飛天、菩薩、騰龍和飛虎,展現了顯著的晚唐風格。

佛光寺大殿

至今僅存的四座唐代木結構寺廟中,以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保存最為完整。該寺建於晚唐857年,躲過了會昌年間(841-846年)滅佛毀寺之難,也因地理位置偏僻煙火冷落,故免受重建之災。除大殿本身全為精確木構外,殿內尚有唐代佛菩薩塑像幾十尊,樑下有唐代題名墨跡,更珍貴的是拱眼壁上還留有一幅大型的唐代神仙壁畫,氣勢磅礡色彩艷麗,為我國古壁畫的開山之作。雖然小小的佛光寺在大唐瑰麗雄奇的建築篇章中只不過是一粒塵埃,但它顯示出來的合諧優美的整體形象和高超的工藝水平也足以令後人嘆為觀止。


風雲人物 (七)

令皇帝懷念之宰相──張九齡

張九齡乃唐玄宗時期之得力大臣,居宰相之位。他對朝廷竭精盡誠,為人剛正不阿,一心為國效命,使唐朝在中葉又得以興旺起來。可惜,後來奸臣李林甫在玄宗面前造謠中傷,他被眨了官。奸邪當道,唐室無人,國勢日下。張九齡有詩嘆曰:「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直到安祿山舉兵反唐,玄宗愴惶逃至成都,方才懷念起忠君至盡之張九齡。

宰相非賞功之官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范陽節度使張守珪破契丹,玄宗喜不自勝,立即要升他為朝廷宰相。張九齡諫道:「宰相助天子處理天下之政事,並非賞功臣之官職。」玄宗應道:「只給其名,不用其任職如何?」張九齡說道:「宰相不可隨意封人,若然他朝有人滅絕突厥和奚,又能賞其何官?」玄宗默認贊同。

《千秋金鏡錄》

有一年,玄宗生辰,眾多大臣爭著獻上賀禮。皇上生日,份外隆重,送來的全是珍異寶物,各人為博皇上歡心,盡皆不惜一切代價。張九齡不以此為討玄宗喜悅的機會,反而藉此提醒玄宗治國之要。他奉上了一本談及歷代興衰的《千秋金鏡錄》,令玄宗稱讚不已。

名利之誘動不了的張九齡

玄宗寵愛武惠妃,但太子李瑛卻為麗妃所生。武惠妃哄玄宗廢太子,得到答應。張九齡悉情後反對道:「太子乃天下根本,不可輕搖。」武惠妃私下派人勸張九齡順從,並以「保其長為宰相」為餌相誘。張九齡無動於衷,不為利誘,維護正義。玄宗無奈,只好擱下廢太子一事。(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中國的唐朝,是一個承前啟後,百花齊開,大放異彩的全盛時期。她的溫文有禮、文化騰達和威力遠被,同當時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和分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致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一路遙遙領先。

    烏飛兔走,滄海桑田,中國的許多朝代都好比流星一般匆匆而逝。但初唐時期的「貞觀之治」卻如一輪皓月,照亮了人類歷史的整個夜空。她無論是在文化、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等各個方面,都遠遠地超越了以往所有的時代。而唐詩的豐盛,散文的復興以及傳奇的成熟,瞬間把人類的文學史推上了輝煌燦爛的頂峰。隨之而來的音樂、舞蹈、書法、繪畫、造像、建築、冶金、製瓷、紡織、印刷、釀酒、焙茶…… 多元紛呈,絢麗奪目,達到了盛況空前的地步。使人類社會真正走入了一個祥和、禮讓、安定、富足的歌舞昇平.時期。各民族稱她為「盛世天朝」。

    我們願循著歷史的足跡,把這幅「天朝」的畫卷慢慢地展開,將她迷人的光彩再現讀者面前。

  • 唐太宗在《指意》中說: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以心毫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他推祟晉代大書家王羲之書法,謂之「盡善盡美」。所以唐代書法以王羲之為宗,兼容碑刻,篆隸。真楷體勢風範,由歐、虞、褚至顏、柳,書家輩出。而草書則出現了「顛張狂素」。
  • 為勢所迫 起兵反隋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隋煬帝任李淵為太原留守,另外又特派高君雅和王威作副留守來監視李淵。當時,各地豪強已陸續脫離隋室控制,擁兵自立。農民軍在轉戰間亦冒出了三支厲害的隊伍,他們分別為(一)瓦崗軍、(二)河北起義軍和(三)江淮起義軍。
  • 岸上有一棟高樓,半夜裡,突然失火,大火熊熊燃燒,樓中人張惶呼叫,亂成一片。林孝廉忽見一個少婦,只穿內衣短褲,從樓上墜入船中。林孝廉見少婦衣不蔽體,急忙把自己的狐皮長袍拿過去,給她蓋在身上。又叫人把她扶進船艙休息。自己則挑燈站在船艙外面,守護著她。
  •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祖父外祖父雖是東晉的名士,但是到陶淵明時,家世已經衰落。然而自幼就貧困的他,並不以貧為苦,他一生雖沒有顯赫的功業,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詩文的成就,卻受後人崇仰傳誦不已。
  • 海瑞一生無私為民,清廉至極,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能為民請命,冒死進諫。正是這種敢觸龍顏諫君王的凜然正氣,使他千古留芳,許多後世文藝作品都描寫了這一點,由此可見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 于謙自幼聰穎過人,善書法,其書靜穆高雅,氣韻盈沛。青年時代就寫下了《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著名詩篇(《石灰吟》出自《于少保萃忠傳》)。在三十餘年的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興利除弊,剛正不阿。于謙的這些半神的操守準則,對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像韓信﹑岳飛﹑袁崇煥一樣,其品德操守舉世崇尚。
  • 「堯舜」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典範,作為一個女人,誠孝張皇后獲得「女中堯舜」的稱號。600年前的這位傳奇女人,以出色的政治才幹,默默地站在幕後,輔佐三代帝王處理朝政。她從來沒有走上前台,沒有垂簾聽政。她只是謹守婦道,做了一個女人該做的,就為她的時代帶來了安定與福祉。
  • 郭氏是史上唯一經歷八朝皇帝,五次位居皇太后、太皇太后之尊的女人。她享受過無以復加的榮華富貴,帝王都要向她行子孫之禮;親歷過朝局動亂和生離死別;目睹了皇位走馬燈似的更換,她輕而易舉就可奪取。可是,她始終穩坐於後宮,扶持子孫皇帝,沒有非凡的定力,是很難做到的,因而這些帝王對她非常敬重。史書評價,她所立下的「社稷之功」,可與她的爺爺郭子儀相輝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