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愛戲曲

陳捷先
font print 人氣: 48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清稗類鈔》一書中曾記道:「康熙癸亥,聖祖以海宇蕩平,宜與臣民共為宴樂,特發帑金一千兩,在後載門架高台,命梨園子弟演目連傳奇,用活虎、活象、活馬。」癸亥年是康熙二十二年,這一年平定了鄭氏台灣,所以稱海宇蕩平。皇帝為了與民同賀,命梨園子弟演出目連救母故事,顯然皇帝對戲劇是有興趣的。同書又記:「康熙初,聖祖頒詔,禁止裝孔及諸賢。」可見在康熙初年皇帝就關心戲劇的內容了。為了崇儒尊孔,為了不褻瀆聖賢,他下令禁演有關孔子及聖賢的戲目。
《長生殿》傳奇引發禁演風波

康熙朝對於戲劇的禁忌還不僅於此,《清稗類鈔》裡也記述了另一個事例:

錢唐太學生洪昉思昇著長生殿傳奇,初成,授聚和班演之,聖祖覽之稱善,賜優人白金二十兩,於是諸親王及閣部大臣,凡有宴會,必演此劇,而纏頭之費,較之御賞且數倍,聚和班優人乃請開筵為洪壽,即演是劇以侑觴。某日,宴於宣武門外孫公園,名流之在都下者,悉為羅致,而不及給諫黃六鴻。黃奏謂皇太后忌辰,設宴樂為大不敬,請按律治罪。上覽其奏,命下刑部獄。……一時凡士大夫及諸生除名者,幾五十人。

洪昇的這齣《長生殿》在康熙初期確實是轟動過一時的,據說當時「酒社歌樓,非此劇不演」。《長生殿》是敘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寫他們的生與死,悲與喜,詞曲清麗淒切,人物栩栩如生,實是曲文皆美的佳作。但是戲中也有宮廷荒淫腐敗的描述,另記人民的痛苦與災難,並指明皇家的「朱甍碧瓦,總是血膏塗」。所以這齣戲造成戲曲獄案的原因固然與「大不敬」有關,但是某些內容情節可能也是朝廷不喜歡的。

嗜戲成癮

戲劇內容的不妥與皇帝的愛戲曲應該是兩回事。就在傳說《長生殿》被禁的同一年即康熙二十八年,皇帝曾去蒙古旅行,隨團前往的法國傳教士張誠,在他六月九日的日記裡記了這樣的一段文字:

晚上,皇帝陛下為朝廷大臣們上演一齣喜劇,一定要我也去,以便向他解說中國戲劇和歐洲戲是否有相似之處。有三、四個演員演得好,其他的就平平淡淡了,這種戲劇中穿插有音樂和道白;既有莊嚴的場面,也有詼諧的場面;但以莊嚴為主。簡而言之,這種戲還不如我們的戲那樣有生氣,那樣令人動感情。……他們把喜劇分成幾部分,按各自不同的時代表演,演來很像歷史上某些重要人物的傳記,裡面插進了一些寓言,並分成幾章,但是他們從來不做放蕩的表演,或者說任何聽起來不入耳的話。演員們都穿著中國古代服裝。

這是皇帝一行在返京途中,到達古北口前一晚的記事,可見康熙戲癮不小,在回京城前的兩、三天還要看戲聽曲。

康熙皇帝喜歡戲劇應該是毋庸置疑的。現在僅以《聖祖五幸江南全錄》一書中記康熙四十四年他第五次南巡江浙時,回程在揚州一地小住六天的情形,似乎就可以得到證明,書中寫當年五月回鑾事有:

初一日,皇上……御舟到三岔河上岸,進行宮遊玩,駐蹕御花園行宮。眾商加倍修理,添設鋪陳古玩精巧,龍顏大悅。……進宴演戲。

初二日,兩淮鹽院曹進宴演戲。

初四日,上即在行宮內荷花池觀看燈船,進宴演戲。
初五日,……文武官員晚朝,進宴演戲。
初六日,晚朝,進宴演戲……
康熙皇帝此次南巡來回都經過了揚州,各住六、七天,回鑾時竟在揚州一連六晚「進宴演戲」,除非他愛聽戲曲,大臣們如何敢作如此的安排?如果我們再仔細看看皇帝這趟南巡在其他江南地方看戲的情形,相信大家會同意康熙是個戲迷的說法了,例如同書中記:

(三月十七日)抵蘇州,至蘇州織造府內備造行宮駐蹕……織造李(煦)進御宴名戲等。
(十八日)進宴演戲,皇上親點太平樂全本,慶賀萬壽無疆。
(二十日)行宮內傳清客演串雜劇。
(二十五至二十七日、在松江)進宴演戲。
(四月初七日在杭州)奏樂演戲。
(十二日回蘇州)織造府李進宴演戲,至晚。
(十五日在蘇州)又織造進宴,命清客串演雜戲。
(十七日在蘇州)進宴演戲。
(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在江寧)進宴演戲。
(二十八日在金山寺)進宴演戲。
另外五月初八日這天,因為天雨未做戲,「上止命女樂清唱,至二更安歇」。
李煦是康熙皇帝早年在京中寵信的舊人,這年皇帝南巡,他任職蘇州織造。他了解皇帝的嗜好,因此日日演戲,後人編纂的《蘇州府志》裡記載:「……(織造李煦)恭逢聖祖南巡四次,克己辦公。……公性奢華,好串戲,延名師,以教習梨園……衣裝費至數萬,以至虧空若干萬……」李煦不但在蘇州招待皇帝看戲,並且還為皇帝尋覓戲曲高手入京。江南的大學者焦循就說過:「聖祖南巡,江蘇織造臣以寒香、妙觀諸部承應行宮,甚見嘉獎,每部中各選二、三人供奉內廷。」李煦還在一份奏摺裡向皇帝報告說:「今尋得幾個女孩子,要教一班戲送進,以博皇上一笑。……想昆腔頗多,正要尋個弋腔好教習,學成送去,無奈何遍處求訪,總再沒有好的。今蒙皇恩特著葉國楨前來教導……」可見當時京中與江南是互有戲曲人員往來的。

愛戲進而研習劇本

事實上皇帝不但喜歡看戲,而且對戲劇的內容還常作研究,甚至發明創新。康熙四十二年,他第四次南巡歸來,把退休住在杭州的舊臣高士奇也約了一同回京。後來高士奇得到殊恩被邀請去暢春園作客,皇帝親自接待,除賜宴宴飲之外,又請高士奇看戲聽曲。高士奇離京後在他的《蓬山密記》中留下當時的實情記事:皇帝命宮中樂隊先以箜篌、虎拍、琵琶、三弦四種樂器合奏《平沙落雁》,後再彈奏變調《月兒高》,樂聲宛轉悠揚,令人神往。音樂之後隨即表演戲劇。首先上演的是弋陽腔《一門五福》。這是皇帝根據漢人有吉慶事時常演之戲而精心安排的。後來又演出當時流行的崑曲《琵琶上壽》,據說劇中有打諢逗樂的內容,康熙怕高士奇不好意思,遂特別向高士奇解釋說:「你年老之人,不妨觀看,莫有迴避。」接著又演出弋陽腔《羅卜行路》、《羅卜描世容》、《琵琶盤夫》以及崑曲《三溪》、《金印封贈》等劇目,並且向高士奇介紹了演員。皇帝還謙虛的說:「爾在外見得多,莫笑話。」高士奇受寵若驚之餘,只對戲曲連聲讚美,說些「真如九天鸞鶴,聲調超群。」可見皇帝對於戲曲,不止欣賞,還能做些研發的工作。

皇帝對戲曲的研發,現在還有一些他的諭旨存在,可以證明的。例如有一次他命令魏珠傳旨說:

爾等之所司者,崑弋竹絲,各有職掌,豈可一日少閒。況食祿厚賜,家給人足,非掌天恩,無以可報。崑山腔當勉聲依◆,律和聲察,板眼明出,調分南北,宮商不相混亂,絲竹與曲律相合,而為一家,手足舉止轉睛,而成自然,可稱梨園之美何如也。又弋陽佳傳,其來久矣,自唐霓裳失傳之後,惟宋人元種世所共喜,漸至有明,有院本北調不下數十種,今皆廢棄不問,只剩弋陽腔而已。近來弋陽亦被外邊俗曲亂道,所存十中無一、二矣。獨大內因舊教習口傳心授,故未失真,爾等益加溫習,朝夕誦讀,細察平上去入,因字而得腔,因腔而得理。

另有一次他也降諭旨說了:

西遊記原有兩、三本,甚是俗氣。近日海清,覓人收捨已有八本,皆係各舊本內套的曲子,也不甚好,爾都改去,共成十本,趕九月內全進呈。曹戲法若還未來,叫他去看七阿哥寫帖奏聞。再傳羅仙看看,寫帖奏來。

這些諭旨雖是片段,而且年月不詳,不過對康熙關心戲曲,研發戲曲的心情似乎可以表露無遺了。

康熙晚年,更以欣賞戲曲為娛樂的活動,而他對於音樂戲劇的興趣,對研究音韻與樂理以及研製樂器的熱心,正像他對其他的科學文化事物一樣,有創新精神,有獨到之處。
文源於歷史月刊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康熙親政 (8/25/2002)    
  • 湖南發現台灣隸屬中國的清代地圖《福建全圖》 (8/8/2002)    
  • “張冠李戴”24年 避暑山莊兩景點今被正名 (5/1/2002)    
  • 陳家林看中劇作家陳逸峰的歷史劇《夢斷圓明園》 (4/17/2002)    
  • 康熙大帝印鑒將首次在中國公開拍賣 (4/4/2002)    
  • 1712年4月4日 清廷下詔宣佈:以後新增人丁,永不加賦 (4/4/2002)    
  • 1724年3月30日 清廷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 (3/30/2002)    
  • 原來慈禧也會畫畫兒 (1/28/2002)    
  • 康熙發上諭抗擊沙俄入侵 (1/20/2002)    
  • 清 康熙款 畫琺瑯鳳紋盤 (10/4/2001)    
  • 清 康熙款 松花石雙鳳硯 (10/4/2001)    
  • 清 郎世寧 八駿圖 (10/4/2001)    
  • 清 王翬 溪山紅樹 (10/4/2001)    
  • 江西吉安發現康熙聖旨 (9/27/2001)    
  • 白晉眼中的康熙大帝 (9/20/2001)    
  • 域外最早的中國墓碑 (9/17/2001)    
  • 紫禁城寧壽宮皇極門 (9/16/2001)    
  • 從康熙大帝平定台灣詩說起 (9/10/2001)    
  • 康熙私訪誤會「字王」 (9/4/2001)    
  • 貞觀之治 泱泱大風(一) (8/31/2001)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飄然塵外,一潔如斯,她是一株淡雅超然的凌波水仙;欲飛還歇、徘徊空階,她也是一隻漂泊半生的秋日殘蝶。
    • 在中國古代,民間一直流傳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說法。這話在學儒之人中頗為流行。因古代的儒學與醫學皆源於上古之道,於是儒生與醫生所承擔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處。
    • 清代這位出身江南書香門第的小女孩──沈善寶,不僅能詩擅畫,甚至能用書畫換取錢財,承擔養家的重任。她不僅是神童,更是才華與擔當兼備的傳奇女生。
    • 明清時期,江南才女如群星閃耀。其中有一位傳奇閨秀席氏女,因擅長畫蘭而以「佩蘭」為號。她不僅能教丈夫寫詩,雙雙結為人間詩侶;而且驚世駭俗,成為「乾隆三大家」之首袁枚最推崇的女弟子。 席佩蘭,本名蕊珠,字韻芬,又號道華。她生於常熟望族,祖上世代為官,亦多文人雅士。她的祖父是大詩人吳偉業的外孫,有詩集四卷;兩位姑姑皆是閨秀詩人,二姑姑席仲田更有兩卷《綠窗小詠》,是家族引以為傲的才女。席佩蘭八九歲時,便熟讀《詩經》,以姑姑們為榜樣,鑽研詩藝,積澱了文思敏捷、辭令嫻雅的才華。
    • 明清之交的江南無錫,既有粱溪回流、蠡湖煙波之風光,也有名流薈萃、詩賦鼎盛之風流。這片吳中繁華之鄉,在閨秀文學盛況空前的時代,也孕育了一位以詩詞傳世的才女——顧貞立。
    • 「天地英靈之氣,不鍾於世之男子,而鍾於婦人。」明清以來,許多文人認同這一論點,重視女子才華,因而這一時期才女大量湧現,才女文學之繁榮,也大大超越以往的朝代。 古人品評明清才女,大多推舉商夫人為冠。這位商夫人,就是名重一時的江南賢媛商景蘭。富庶而風雅的江南大地,才、德、貌俱佳的名媛閨秀數不勝數,商夫人為何能居首位?她又具有怎樣的英靈之氣呢……
    • 在中國古代,像名醫扁鵲這樣對「病」與「死」有著極佳判斷力的醫生還有許多。本篇將介紹明朝醫籍中記載的幾位。
    • 西湖之畔,段家橋頭,有一處小攤格外引人矚目。攤位上擺著一幅幅頗具元人筆法的淡墨山水,畫作上題著娟秀的小楷——「黃媛介」,攤主恰恰是位布衣荊釵的少婦。一旦賺夠一日的生活費,她就匆匆收攤,不肯再作畫。 女子拋頭露面來養家糊口,在古代稱得上是一大奇聞。這位獨行特立的女子,正是晚明嘉興的名媛淑女黃媛介。她和姐姐黃媛貞,更是一對才女姐妹花。時人對她們有一段知名的評價……
    • 「我謝絮才,生長閨門,性耽書史,自慚巾幗,不愛鉛華……」一齣獨幕劇,一場獨角戲,吟唱著清代女子的才情與心志。這部雜劇名為《喬影》,甫問世就被之管弦,傳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頗似有井水處必歌柳永詞的盛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