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黃金歲月對三個藝術家的反思(中)

作者:Wei J C
獲得巨大商業成功的典型林布蘭特所繪肖像畫。 A typical portrait from Rembrandt, he was enjoying great commercial success;1634年。(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37
【字號】    

亞里斯多德的沉思

林布蘭特的收藏家來自各種階層,他的銅版畫遍及歐洲,他繪畫的主題多樣本身又是收藏家,與荷蘭當時的藝術經紀人也是畫家阿德里亞恩(Adrian Jansz)合夥了多年,買賣藝術品,這張「亞里斯多德對著荷馬詩人雕像沉思」是來自義大利西西里的貴族訂製的,記載說買家由林布蘭特自訂主題。我們不知道他為什麼選這個主題?研究他的史家說自1641年林布蘭特藝術生涯已走下坡,經濟情況很糟。此畫創作於1653年,是他接近破產的時間。這張畫有點不尋常與他其它的作品主題不同。林的一生跌宕起伏從榮華到窮困、喪妻喪子、官司纏身,此作是林布蘭特用來沉思與自省?

「畫中亞里斯多德身上掛著金鍊,一手握著金鍊一手撫摸著荷馬沉思。金鏈子上刻著他的偉大學生亞歷山大的名字。這是他最榮耀的事?還是思量完成《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史詩的荷馬榮耀?盲人荷馬完成不朽留世名作,亞歷山大武功蓋世,如今灰飛煙滅,林布蘭特是在反射自我的問題嗎?」──Adam Eaker(策展人的話)

林布蘭特(Rembrandt van Rijn)《亞里斯多德與荷馬的半身胸像》(Aristotle with a Bust of Homer)1653年,143.5 x 136cm,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公有領域)

林布蘭特‧凡‧賴恩(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的戀戀風塵

今天「林布蘭特」幾乎成了荷蘭的象徵,從牙膏到嬰兒用品都有以他為命名的商品,還有酒店餐廳與藝術相關的產品就更多了。事實上1669年在他離世後,近乎一世紀之久,他是被遺忘的。他的畫不但樣式繁複且多產,人們估計他一生中完成的作品有六百幅油畫、四百張銅版畫、兩千張素描,九十幅自畫像(包括學生複製他的)。三十年前在德國舊書店中還可以找到疑似他的銅版畫。他生前三分之一的歲月曾擁有藝術帶給他的聲名與財富,但是生活揮霍與無度,最後卻在貧困潦倒中收場,後人連他埋葬的地方都找不到。我們今天看到的「林布蘭特」是十八世紀中葉才被人們重新發掘出來,並且透過專門成立的機構一將他的畫作整理再問世。

林布蘭特(Rembrandt van Rijn),《萊瑞斯肖像》(Gerard de Lairesse),1665─1667,112.7 x 87.6cm,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公有領域)

幾百年以來西方學者、畫家們對林布蘭特的畫作一直有爭論,直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他受到浪漫主義與現代派藝評、藝術家的推崇,自此就再也沒有失去他在藝術界的地位。讚譽聲很多,質疑的也有,讓我最震動的評語是十九世紀英國藝術評論家、畫家、作家,也是美國前拉斐爾派(American Pre-Raphaelites)之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 的一段評語:「最好的畫家目的是在陽光下畫出他們眼見中最美好與珍貴的東西,而林布蘭特卻用強烈的裸光畫出他所能看到最骯髒的東西」(注三)。當讀到羅斯金這段尖銳的評語時,有種我心戚戚焉的紓解,羅斯金說出了自己不太確定的想法。後來發現十八世紀、十九世紀也有類似的評論。

林布蘭特受過良好的教育與繪畫訓練,早期的畫是細緻寧靜的,尤其肖像畫,或許是出於市場與顧客的需求,也是成就他財富的來源,林布蘭特的技巧非常好毋庸置疑。中年後他的畫作起了變化,畫面上瀰漫著一種濁世的粗糙感,畫中的光亮處不是自然的光線更不是聖光,像是向世人宣告「這就是我看到的世界」很陰暗,很粗糙。

林布蘭特晚年的自畫像。Rembrandt Self Portrait, 1658年, 133.7 x 103.8cm, Frick Collection,NY(公有領域)

幾張受聘而作的大型作品,如「解剖課」(The Anatomy Lesson,1632)承繼了北方藝術的冷靜與理性。十年後的「夜巡」(Night Watch,1642)筆觸粗獷人物呈現一種動態不安的進行式,活像當今的電影場景,事實上他的繪畫風格確實影響了後世。這「夜巡」也是後人給它的命名。研究他的專家發現他畫的不是夜間,而是士兵從暗處走到陽光亮處的那一瞬間,這與畫家用的顏料有關,隨著時間的流逝色調質變了。難怪羅斯金說他用裸光畫出最糟的東西,雖有些苛刻但指出了其關鍵問題。羅斯金熱愛古典藝術倡導繪畫要向自然學習的人,當然不會喜歡「林布蘭特的光」。

林布蘭特(Rembrandt van Rijn),《尼古拉斯博士的解剖課》(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1632年,216.5 x 169.5cm, The Mauritshuis, in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公有領域)
林布蘭特(Rembrandt van Rijn),《夜巡》(The night watch), 1642. 363 x 437cm,Rijksmuseum,Amsterdam(公有領域)

林布蘭特畫的個人主觀世界的光卻吸引了許多近代藝術家。包括稍早的德國浪漫主義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法國的歐仁‧德拉克魯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西班牙的哥亞(Francisco Goya,1746─1828)、現代派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甚至梵谷(Van Gough,1853─1890)和當代英國的迪米赫許 (Damien Hirst,1965─迄今)。有意思的是羅丹還自覺不配與他相提並論。看看羅丹的雕塑再看林布蘭特晚期的自畫像,還真有許多共通之處。

林布蘭特有許多學生,有些自畫像應該是學生臨摹的,研究他的人斷定至少有四十幅油畫自畫像,還有用蝕刻版畫十三幅有他的署名。最近有人又找出來更多他的自畫像。他有一項大貢獻是將銅版畫成為一種藝術創作而不僅是宣教媒材,使得版畫有了更寬闊的路。這些版畫很多是直接刻在銅版上(dry point)。林也畫了許多有關聖經故事的主題,若不是看標題一時還不能聯想畫的是聖經故事呢,就像是鄰家發生的人與事物,他喜歡用住在猶太區域裡的鄰人當模特兒。他的聖經故事看起來「現實」感很強,塵土味重,與文藝復興時的聖經人物相去甚遠,藝評家說他無縫地融合了塵世與精神。另種解讀可說是把神俗世化了。

林布蘭特(Rembrandt van Rijn),《猶太新娘》(The Jewish Bride), Ca.1665─1669,121.5 x 166.5 cm,Rijksmuseum, Amsterdam (公有領域)

多年以來我在各大美術館看過許許多多林布蘭特的畫作,紐約大都會以及隔不到十條街外的弗利克美術館(Frick Collection)都收藏著他多件畫作,人們最為津津樂道是他晚年的自畫像、波蘭騎士、羅浮宮的「聖馬太與天使」(St. Matthew and the Ange)。第一次看到「聖馬太與天使」這幅畫時很難與聖經中的使徒、天使聯想。這些畫像有如堆積了厚厚的塵土,滿是風塵,傳遞了林布蘭特的生命充滿哀傷、虛空、苦澀或許尚存有對塵世的悲憫。這恐怕也是近代藝術家推崇他的因素。

林布蘭特(Rembrandt van Rijn),《使徒馬太與天使》(St. Matthew and the Angel)1661年, 96 x 81cm, department of the painting of Louvre(公有領域)
林布蘭特(Rembrandt van Rijn),《耶穌與圍繞著祂的病人們》(Christ with the sick around him),1647─1649, 銅版畫 。(公有領域)

畫家已離開了神、古典、理想傳說,訴說的是人掉落在凡間的故事。「現代主義」可以說是自林布蘭特就已開始了。荷蘭因海上貿易使得社會經濟迅速致富,對「藝術」的需求普遍了,繪畫與現實主義結合,這與當時的社會結構有著顯著的關係,商業蓬勃且物資充足,從事畫畫的人多了,畫的多半是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主題。黃金時代的荷蘭在短短的二十年中創造了上百萬大大小小的畫作(注四)。在這種商業大潮流中,十七世紀的荷蘭畫家不再像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那樣,將古典學養哲理的內涵視為必備的基礎,大多是隨波逐流與社會同流加上生活上的混亂。(待續)@

林布蘭特(Rembrandt van Rijn),《三棵樹》(The Three Trees),1643年,Etching,銅版畫。(公有領域)

注釋:

注三: 華盛頓特區美國天主教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二頁。

注四:荷蘭藝術研究機構統計此期畫作量有八千到一百五十萬之多。

——轉載自《藝談ARTIUM

(點閱【荷蘭黃金歲月對三個藝術家的反思】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科莫鎮遍布著形形色色的飯店和別墅,而梅爾齊別墅則座落在寧靜的湖邊。她優雅的氣質與科莫湖的靈氣相通,不變的是,二百多年來仍不斷地感動著遊客和路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