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德斯畫家魯本斯筆下的田園景致

睽違兩百年 展覽《魯本斯:重聚大風景》重現經典大作
文/洛林·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 翻譯/陳遇
華勒斯典藏館收藏的彼得·保羅·魯本斯作品《彩虹風光》(Landscape with a Rainbow)局部,約1636年,在倫敦華勒斯典藏館的展覽《魯本斯:重聚大風景》中隆重展出。(Trustees of The Wallace Collection, London/倫敦華勒斯典藏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733
【字號】    
   標籤: tags: , , ,

法蘭德斯(Flanders)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是著名的巴洛克畫派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動態、精彩刺激又充滿戲劇性的宗教與神話故事著稱。魯本斯在繪畫中運用了許多古老智慧來描繪他所處時代的動盪與和平。他的知名作品也包含了許多肖像畫和風景畫,多數是委託的作品。不過,他對於風景畫卻有著特別濃厚的熱情和興趣。

在半退休直至去世的晚年期間,魯本斯將他的興趣轉移到他在鄉間的居所,觀察鄉間的田園生活。他捕捉了這些或為平凡的時刻,將其以理想化的風景描繪出來,深深地吸引並啟發了無數觀賞者和藝術家。

「在所有藝術派系中,沒有人能超越魯本斯的風景畫;那清新似露的光芒,以及他賦予人物的愉悅和生氣,為法蘭德斯單調的風景中注入崇高的特質讓人印象深刻。魯本斯喜歡的景象——暴風雨中的彩虹——閃耀的陽光——月光——流星——以及狂暴的山洪和風浪交織的聲音」,19世紀的英國風景畫家約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在風景畫的課堂中如此描述道。

除了流星和月光之外,康斯特勃提到的所有其它元素,都出現在魯本斯最著名也最大型的兩幅風景作品中:《彩虹風光》(The Rainbow Landscape)和《赫特斯丁莊園清晨的秋景》(An Autumn Landscape With a View of Het Steen in the Early Morning)。現在普遍認為兩幅畫是一對掛畫,也就是說,這兩幅是以相似的主題、為懸掛在一起所創作的。

據信,魯本斯曾將這兩幅畫掛於他在赫特斯丁(Het Steen)鄉間的居所內,在他去世時,兩幅畫都在他的收藏中。

相隔200多年後,魯本斯的畫終於又在倫敦華勒斯典藏館(The Wallace Collection)的展覽《魯本斯:重聚大風景》(Rubens: Reuniting the Great Landscapes)上重聚一堂。去年,倫敦國家美術館( The National Gallery in London )的管理員仔細地清理並修復了館藏的魯本斯作品《赫特斯丁莊園清晨的秋景》。為了將其與華勒斯典藏館收藏的《彩虹風光》同台展出,兩幅畫還特地換上了同樣17世紀風格的新畫框。

這場展覽由華勒斯典藏館、國家美術館和比利時法蘭德斯旅遊局(Visit Flanders)共同舉辦。

魯本斯

倫敦國家美術館收藏的彼得·保羅·魯本斯的作品《赫特斯丁莊園清晨的秋景》(An Autumn Landscape With a View of Het Steen in the Early Morning),約於1636年。此畫將在倫敦華勒斯典藏館的展覽《魯本斯:重聚大風景》(Rubens: Reuniting the Great Landscapes)中隆重展出。(Trustees of The Wallace Collection, London/倫敦華勒斯典藏館)(公有領域)

魯本斯於1577年出生在現今屬於德國的席根(Siegen)。他的父親是一名加爾文教派的律師和西屬尼德蘭(現在的比利時)安特衛普(Antwerp)的市議員。但是在魯本斯出生後,他們全家為了避免宗教迫害逃離了家鄉。

在魯本斯十歲時,他的父親便過世了,隨後母親又帶著他們回到了安特衛普。她以自己的天主教信仰教養孩子,而魯本斯也在那裡接受了古典教育。

大約14歲的時候,魯本斯開始跟隨一位風景畫家親戚,托比亞斯·維爾哈特(Tobias Verhaecht),在他身邊擔任學徒。一年後,他又跟著另一位歷史畫家亞當·范·諾爾特(Adam van Noort)學習了四年,之後進入當時安特衛普最著名藝術家奧陶範文(Otto van Veen)的工作室。陶範文是當時聖盧克(St. Luke)畫家公會的主席。在那裡,魯本斯開始學習將繪畫用於表現人文。

17世紀初期,魯本斯前往意大利進修,他不僅致力於研究當時意大利的文藝復興藝術,也學習上古時期的古典藝術和文獻學。從那時起,他開始認真收藏藝術品。

在1609年回到安特衛普後,魯本斯開始替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西屬尼德蘭總督(the Spanish Habsburg regents of Flanders)、阿爾布雷希特和伊莎貝爾大公夫婦(Archduke Albert and Archduchess Isabella)擔任宮廷畫家。這是他畫家生涯的轉捩點,他在安特衛普的工作室非常成功,常替許多歐洲大公貴族作畫。

恬靜家鄉

「由於神的恩典,我找到了內心的平靜,放棄了所有我熱愛的職業之外的工作」,魯本斯在1634年12月18日從外交工作退休後,寫給友人法國古董商佩雷斯克的信中如此寫道。

1653年,魯本斯買下了赫特斯丁莊園(Het Steen),這是一座擁有8英畝土地的鄉間別墅。

根據導覽手冊,魯本斯在安特衛普的工作室在助理的管理下,持續地蓬勃發展,有時候他會要求助理將畫作帶到赫特斯丁,或者替他跑腿,像是替他帶一些無花果和玫瑰梨。

在赫特斯丁莊園讓魯本斯得以專注創作他心中嚮往的主題——他的家人和鄉間景致。

在寫給佩雷斯克的信中,他還提道「我和妻子、小孩過著恬靜的生活,除了平靜度日外,我對世事已無所求。」

魯本斯的姪子曾描述他的叔叔是如何細心謹慎地臨摹花卉植物,以及研究鄉間不同的大氣現象。他會觀察光線照射到地面當中,天氣是如何變換顏色和色調的。例如,在1615年左右,魯本斯撰寫了一份關於黑刺李、黑莓和其它植物的研究:「藍莓像葡萄一樣布滿了露水,翠綠的葉子閃爍著光芒,但背面有點蒼白無光⋯⋯莖帶點紅色」(節錄自展覽文宣)。

魯本斯將這些研究作為參考依據,應用在他理想化的繪畫中。導覽手冊中也詳細介紹了他的擠奶女工素描如何應用到其它作品中。

在人生最後的十年裡,痛風發作讓魯本斯難以繼續創作。不過,他具備的古典知識或許幫了他不少忙。「他應當熟悉西塞羅(Cicero)關於年老的論文(《論老年》),裡面推薦了退休後可以務農和從事園藝,儘管自身體力不斷下降,透過觀察大自然的茁壯,可從中陶養性情」,策展人露西·戴維斯(Lucy Davis)在文宣中補充道。

或許這正是魯本斯選擇在夏天創作其中一幅大作品的原因,畫中描繪著大豐收時,大自然展現出的豐富景象。這兩幅畫都是在他晚年平靜時期創作的,反映出豐收時節肥沃土地上歡樂的鄉村民情。

當他創作這兩幅畫時,他是同時進行的。魯本斯在為了消遣作畫時,就會偏好這種工作方式。每件作品都是從一小幅風景畫開始,再逐漸地接上新的橡木畫板來擴大圖面。或許因為魯本斯是利用閒暇時間來完成這些作品,畫面構圖便隨著時間在他腦海中慢慢擴展。每一幅完成的作品都至少由20塊橡木板拼接而成。

魯本斯在兩幅風景畫中都使用了鳥瞰的視角,這是法蘭德斯畫派的傳統手法。他特別欣賞法蘭德斯的畫家同儕彼得·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他在上一個世代也畫過類似的田園景致。在展覽手冊中解釋了在《赫特斯丁莊園清晨的秋景》畫面左側的乾草堆和擠奶女工,是如何沿用了布勒哲爾的作品《堆乾草》(Haymaking)和《收割者》(The Harvesters)中的構圖元素。布勒哲爾的這兩幅作品收錄在他著名的系列《四季》(The Seasons)中,表現夏天的主題。

在每一幅作品中,魯本斯都使用了「repoussoir」的技巧,這是法蘭德斯畫家常用的手法,在畫面接近邊緣的角落擺放相對大比例的物件,來增加畫面深度並拉近觀賞者與畫的距離。在《赫特斯丁莊園清晨的秋景》中,魯本斯在畫面下方安排了一名獵人拉住獵狗,不讓牠們直接撲上獵物,來邀請觀賞者進入這片鄉村地景中。

華勒斯典藏館收藏的彼得·保羅·魯本斯作品《彩虹風光》(Landscape with a Rainbow),約1636年,在倫敦華勒斯典藏館的展覽《魯本斯:重聚大風景》中隆重展出。(Trustees of The Wallace Collection, London/倫敦華勒斯典藏館)(公有領域)

在《彩虹風光》中,魯本斯則安排了一輛裝滿乾草的馬車,蜿蜒地經過兩名擠奶女工,其中一位微笑向馬車上的人打招呼。幾頭牛在前景正中央,好奇地抬著頭。有一頭白牛在中間,一頭在右側,好似望向觀眾一般。最右邊則有一群鴨子,做著鴨子最常做的事,在水中嬉戲、整理身子。

倫敦華勒斯典藏館的展覽《魯本斯:重聚大風景》從6月3日展覽至8月15日,更多關於請參閱這裡。◇#

原文Together Again: Rubens’s Beloved Landscape Painting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科莫鎮遍布著形形色色的飯店和別墅,而梅爾齊別墅則座落在寧靜的湖邊。她優雅的氣質與科莫湖的靈氣相通,不變的是,二百多年來仍不斷地感動著遊客和路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