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卡台灣菁英協會分享台灣電影、飲食及人文歷史

人氣 7

【大紀元2022年09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程志毅北卡報導)北卡菁英協會 (NCTPASS) 於9月3日下午在杜克大學的Stedman 中心舉辦了台灣文化講座,內容包括台灣電影以及一本以電視烹飪紅人傅佩梅為背景,介紹現代中式烹飪故事的書籍。這是該協會成立後舉辦的第二場學術講座。

任職杜克大學的洪國軍(Guo-Juin Hong)是亞洲和中東研究系的副教授。他對香港和台灣的電影起源和發展頗有研究,這次的演講集中在台灣電影的悠久歷史。

他說,台灣的電影起步可追溯到日本殖民時期,不過當時在台灣生產的電影主要講日本如何佔領和利用台灣資源,例如「南進台灣」。1949年到50年代,國民政府期間,台灣開始生產自己的台語電影,如「黃帝子孫」,強調的是台灣的文化和血脈來自大陸,雖然當時生產了上千部電影,但留下的很少。

後來電影從香港、日本學到新的技巧,1964年生產第一部彩色電影「養鴨人家」。1970代以後以現代化為主題曲,他提到一些代表作如「童年的時光」、「一切為明天」、 「黑角七號」、「上海社會檔案」等。他認為台灣的電影業也受到大陸著名導演陳凱歌的巨大衝擊。

Michelle King 是北卡大學 Chapel Hill 分校歷史系的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教學和研究。她即將出版的描寫台灣戰後烹飪電視紅人傅佩梅的書受到關注。這次的講座她主要談及寫這本書的心路歷程。

她說,從小吃她母親做的中國菜長大,她知道這些家常菜和現在用英文出版的中國菜不是一回事。而在台灣,通過電視教了大家幾十年中國菜的傅佩梅對她和家人的影響很大。這是她研究和出版這本書的原因。書的內容很多,針對與會者,她主要介紹了書中的兩個章節,一個是介紹傅佩梅的影片,另外一個是從烹飪角度引發的有關台灣身分的討論。

她說,有兩千多萬人口的台灣有自己很不同的文化、飲食和其它獨特的東西來界定自己的身分。她不希望西方人在談到台灣時把台灣認定只是中美關係中的一部分。

周成蔭(Eileen Cheng Yin Chow)是杜克大學亞洲和中東研究系副教授,教授中國和日本文學和文化課程,電影和視覺研究,敘事研究和跨媒體,種族研究和僑民理論和歷史,特別是唐人街的全球歷史。

她也是英漢著作翻譯家。她受邀翻譯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因此也以此書為引展開她的演講,談到台灣人對自己身分認識的演變。

首先她談到現在台灣語言的豐富性,不管你講台語、國語還是英語,到台灣都會有人「笑問客從何處來」。她還引用餘光中「鄉愁」,將自己的故土鎖定在大陸為例,講述那個時期很多人對身分的認識。她說現在的台灣人認可自己是本省人或者外省人的已經不多,認為台灣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人」也時過境遷,「二十年前可能認為是,但現在不是」。現在的台灣就是台灣的本身。

北卡台灣菁英協會由生活工作在北卡的台裔學術菁英於2019底籌劃成立。2011年11月正式成立。該會的目的是希望能為台灣在北卡就學的研究生、博士後,及訪問學者提供職業指導,提升知識及技能,並促進三角地區台灣學者及專業人士間的學術互動。目前理事會中有14位來自杜克大學、北卡州大、北卡大學、坎伯(Campbell)大學、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NIEHS)。

責任編輯:謝漫雪

相關新聞
北卡台灣精英學會召開首屆研討會
美國臺灣傳統週 十鼓擊樂團訪北卡
慶祝世界法輪大法日 北卡學員集體煉功洪法
美環保署宣布飲用水新規 限定永久性化學物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