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灝年:學生運動和運動學生

現代中國學生運動之比較 - 在03年芝加哥64燭光音樂紀念會上的演講(1)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郭若﹑鹿青霜根據芝加哥新世紀電視臺實況錄像整理。

謝謝著名的楊逢時博士和她的先生汪成用博士,謝謝在座的所有我的朋友們,謝謝今天來到這里紀念六四的芝加哥新老華僑,謝謝今天還不會并且不愿意忘記這個日子的所有的中國人。我謝謝剛才美好的音樂,凄楚、悲慘,它真的使我回想到當年那個和著鮮血和眼淚的日子,它也使我看到了講台上這根小小的蜡燭,我似乎就是在這微弱的燭光里,用我自己將近二十年的精神、時間,想揭開中國現代歷史的真相。

我們做了一點,做的很不夠,我今天愿意在這個燭光下,在這個紀念會上,和大家一起回顧一下中國現代歷史上的學生運動,回顧一下哪一些是真正的學生運動,哪一些是卑鄙的運動學生?哪一些是順著運動所指引的正确方向在發展?哪一些用殘酷的手段和方法制造了又一次的人間災難?我想講的是自辛亥革命之后到1989年中國現代歷史上的一些學生運動和運動學生的運動。

按照我們中國人的基本習慣,在辛亥之后可以叫做中國的現代史。自從辛亥以后人民獲得了相當大的自由權力,相當大的出版權力,示威游行、集會結社的權力,這都是在滿清皇朝的時候所很難有的。所以在辛亥之后,當袁世凱要复辟帝制,當張勛要复辟滿清,當北洋軍閥要“假共和之名以行复辟、專制之實”的時候,我們現代中國的學生們終于自發、自覺的站在時代、歷史的前面,發動了一場又一場的真正的、純洁的學生運動,并且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功。

**自發、自覺﹑真正﹑純潔的學生運動

1915年,當日本人要以支持袁世凱复辟帝制為條件,要他接受“二十一條”的時候,我們中國在日本的留學生率先發動起中國現代史上的第一場學生運動,這場學生運動波及到祖國的許多大中城市,令袁世凱無膽量在“二十一條”上簽字。可以說,這場學生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先聲和序曲。

1918年5月,當時北洋政府的執政段祺瑞,為了要借款參加所謂的歐戰(第一次大戰),偷偷地把祖國的江山土地給日本人作抵押,甚至偷偷的要讓日本人在東北駐軍,以此換取日本人的支持,借參戰為名,擴大皖系的勢力,企圖再次挑起軍閥混戰,又是中國在日本的留學生三万多人在日本東京,喊出了中國人反對“二十一條”,反對日本帝國蹂躪我們中華民族,反對賣國賊的呼聲。其中兩千多學生斷然停止了自己在日本的學業回到中國,在北京、天津、上海,福州,廈門等各地掀起了辛亥之后的一場規模洶涌的中國學生運動,令段祺瑞的几個企圖几乎都沒有達成,又一次維護了我們民族和國家的尊嚴。

如果說1915年反對袁世凱賣國和1918年5月反對段祺瑞賣國的兩場運動是現代中國學生運動的先聲和序曲的話,那么,1919年的春天,在法國巴黎,作為戰胜國的中國卻要在“巴黎和約”中將山東的權力轉讓給日本,這件事情引起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義憤,也引起了我們許多中國學生的痛苦的心結。北京大學,五月三日晚上,學生們自發的聚在一起,要求駐巴黎的公使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月四日,北京大學的學生走上街頭,聯合北京十三所大專學校的學生,下午四時許,學生沖進了賣國賊曹汝霖等三人的的家里,火燒趙家樓,痛打曹汝霖。將五四運動的號角在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次吹響。這就是五四運動的開始。

軍閥政府為此逮捕了32名學生。于是,5月5日, 5月6日,在經過一番緊張的磋商之后,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成立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完全是學生自發和自愿的“學生聯合會”。聯合會通告全國,要求全國工商學界一起制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簽署賣國條約。這就是五四運動的第一個階段,也是它的發起階段。

軍閥政府企圖阻擋五四運動,阻擋學生和愛國民眾的呼聲。他們在被迫讓三位賣國賊辭去職務的同時,強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辭職,并且脅迫北京十几位大中學學校的校長辭去校長職務。“學生聯合會”立即向全國發出通告,要求把在“巴黎和會”上爭回國權,在國內懲罰國賊的運動波展開來,進行到底。

北京工商界向全國工商界發布了電文,要求所有商界的朋友們都來支持學生和他們的愛國運動和反對軍閥政府的民主運動。這是五四運動的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里,我們的大學生、中學生沒有妥協,我們全國的工商學界沒有妥協。“賣國政府存在一日,賣國賊一天不去職,商學工界即輟業一日。”即一天都不上班。全國出現了史無前例的罷工罷市。

軍閥政府大為惱怒,在度過五四運動的第二個階段以后,6月1日宣布要責斥學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批判學生。北京政府於6月3日逮捕了178八名在街頭宣傳愛國、宣傳反對專制政府的講演的學生,6月4日,軍閥政府又派出大批軍警在北京拘捕八百余學生,引起全國轟然和反對,全國各地向北洋軍閥政府投送的抗議電訊,全國民間自辦、民辦的報紙,一起結合起來反對政府對學生的迫害。

不過24小時,6月5日的中午,軍閥政府宣布全部釋放自從5月4日以來逮捕的812名學生;10日,三個賣國賊曹、章、陸被宣布撤除職務;13日,國務總理錢能訓被迫辭職。同天晚間,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總統許世昌發表宣布令,宣布“政府將永遠不得鎮壓學生運動”;28日,在全國人民七千多份函電的壓力下,在法國巴黎三万多名華僑的一再要求和支持下,中國駐巴黎的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偉大的五四學生運動,對外真正為我們爭得了國權,對內懲罰了國賊,因此它是一場胜利的、偉大的、愛國的和民主的運動。可以說,五四運動今天留給我們每一代人,每一代學生,每一代研究者心里的,是這一場現代中國最偉大的學生運動,在一個民主和專制能夠公開較量的時代里,在一個人民有說話、辦報辦雜志,結社權力,有信仰權力的前提下,終于贏得了愛國的胜利,民主的胜利,也就是愛國民主運動的徹底胜利。

五四運動之后,在中國現代史上又出現了作為五四運動余波的一系列的學生運動,而這些都是自發、自覺的學生運動,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沒有“黑手”,也沒有“紅手”的運動。都有哪些運動呢?有反對曹錕賄選的運動,有要求召開國民會議,和平統一中國的學生運動,有反對八國對中國通牒,有反對日本用軍艦向我們大沽口炮台開炮的學生運動。

1926年3月17、18日,日軍向我大沽口開炮之后,北京三万學生和民眾在天安門廣場誓師,然后兩千多學生走向當時執政政府在鐵獅子胡同的衙門,要求段祺瑞政府懲罰國賊,赶走日本,制止奉軍入關,保護國民軍隊對自己祖國國權的捍衛權力。段祺瑞政府向這群學生開槍了,被打死47人,被打傷一百余人。可是不到三天,下令開槍的團長被段政府槍決,參与開槍鎮壓學生運動的一百多名軍閥政府的官兵被開除,被懲罰。不過一個多月,段祺瑞政府宣布倒台;不過兩個月,南方革命政府的北伐誓師開始。一場偉大的消滅北洋軍閥的北伐戰爭就在這個時候發起了它的開端,并在兩年不到的時間里,消滅了軍閥,初步地、和平地推翻了辛亥之后的專制,創建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政體的中華民國。

這就是中國現代史上的第一大波學生運動浪潮。我們在這個浪潮里可以看到,它是自覺、自發,沒有任何背境的,是學生們純粹出于對國家、民族的感情,對中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尊嚴而自己發動起來的,它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擁護和愛護,那是令人非常感嘆的。它是沒有任何“黑手”的運動,因此它是自發的,真正意義上的學生運動。當然,它之所以能夠自發、自覺地掀起中國現代史上第一大波的現代學生運動的浪潮,那是因為辛亥之后到北伐統一中國的17年,是革命和复辟較量的17年,民主和專制較量的17年。在這17年里,軍閥、一切的复辟勢力和一切專制勢力雖然試圖把中國重新拉回到滿清皇朝那樣一個黑暗的專制君主統治中,可是,另外一股力量——民主、革命、追求和平、科學的力量,卻能夠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和形形色色的專制勢力進行公開的較量,這是決定了五四運動在那個時代可能發生并且能夠獲得胜利的原因。(待續)

注﹕文章標題為為大紀元編者所加(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蘇秦用錐刺大腿,提醒自己發憤苦讀;李勣為姊姊煮粥,不小心燒到鬍鬚。
  • 《三國演義》處處蘊含著古人的天機,只是我們有時會忽略那些東西,認為是迷信。劉備的坐騎叫「的盧」,人人都認為他妨主,以為不詳。可是真相卻像是龍馬,可以騰空。關鍵時刻救了劉備一命。
  • 明清之交的江南無錫,既有粱溪回流、蠡湖煙波之風光,也有名流薈萃、詩賦鼎盛之風流。這片吳中繁華之鄉,在閨秀文學盛況空前的時代,也孕育了一位以詩詞傳世的才女——顧貞立。
  • 「天地英靈之氣,不鍾於世之男子,而鍾於婦人。」明清以來,許多文人認同這一論點,重視女子才華,因而這一時期才女大量湧現,才女文學之繁榮,也大大超越以往的朝代。 古人品評明清才女,大多推舉商夫人為冠。這位商夫人,就是名重一時的江南賢媛商景蘭。富庶而風雅的江南大地,才、德、貌俱佳的名媛閨秀數不勝數,商夫人為何能居首位?她又具有怎樣的英靈之氣呢……
  • 伍子胥之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他逃至吳國,說服吳王攻破楚國首都;越王句踐表面向吳求降,暗中發憤圖強,二十二年後一舉消滅吳國。
  • 在中國古代,像名醫扁鵲這樣對「病」與「死」有著極佳判斷力的醫生還有許多。本篇將介紹明朝醫籍中記載的幾位。
  • 西湖之畔,段家橋頭,有一處小攤格外引人矚目。攤位上擺著一幅幅頗具元人筆法的淡墨山水,畫作上題著娟秀的小楷——「黃媛介」,攤主恰恰是位布衣荊釵的少婦。一旦賺夠一日的生活費,她就匆匆收攤,不肯再作畫。 女子拋頭露面來養家糊口,在古代稱得上是一大奇聞。這位獨行特立的女子,正是晚明嘉興的名媛淑女黃媛介。她和姐姐黃媛貞,更是一對才女姐妹花。時人對她們有一段知名的評價……
  • 「我謝絮才,生長閨門,性耽書史,自慚巾幗,不愛鉛華……」一齣獨幕劇,一場獨角戲,吟唱著清代女子的才情與心志。這部雜劇名為《喬影》,甫問世就被之管弦,傳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頗似有井水處必歌柳永詞的盛況。
  • 曹操足智多謀,顏回大智若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