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胡溫“新政”:從改革派到改革秀的又一杰作

仙鶴草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6月9日訊】中共的改革自新運動自七十年代末開始,是在十年浩劫之後,經濟、社會、文化面 臨全面崩潰,為了延續專制政權的壽命,由中共專制集團自己被迫發起的。並出現了一 批思想比較開明的中共領導人,如胡耀邦、趙紫陽等,被外界稱為“改革派”。相對於 那些死抱著毛思想不放、頑固堅持計划經濟觀念的“保守派”而言,他們的确贏得了大 多數中國人的尊敬与信任,並重新點燃了國民對於共產党的希望。

隨著經濟自由化(即市場化)的推進,中共政權的專制本質日益暴露,中共的體制 改革終於不可避免地撞上了“民主”這道門,政治改革隨成為中共改革自新必然要跨越 的門檻。八十年代末出現的“官倒”、“腐敗”則反映出中國社會已經對政治改革提出 了非常緊迫的要求。中國民間也出現了普遍要求政治改革的呼聲,89年的愛國民主運動 正體現了這樣的時代要求。面對民間的改良訴求,如果因勢利導,本來應該可以成為中 共走向新生的歷史契机,然而非常遺撼的是,這卻触動了中共敏感的專制神經,並以其 特有的專制思維,大量、瘋狂地動用了野戰部隊,向要求民主、懲治“官倒腐敗”的年 輕大學生和手無寸鐵的北京市民舉起了屠刀,制造了舉世震惊的“六四”血案。中共的 改革自新運動從此發生逆轉。隨後體制內的改革派遭到了全面地清洗,基本上可以說是 全軍覆沒。因此,可以說自“六四”以後,在中共體制內部“改革派”作為一個派—— 能夠對中共的決策產生重大影響的整體性力量——就已經不存在了。而從此時起,是否 堅持政治改革也就自然成為划分“改革派”与“保守派”的一個歷史的標准。

中共專制集團整體上重新走向了保守、僵化的不歸路。真正的“改革派”開始被視 為“异類”,並大多作為“敵對勢力”處理,改革的力量离中共的決策權力中心越來越 遠,已經徹底被推向了體制的邊緣。這种狀況至今仍沒有任何實質性地改觀。

然而改革作為中共凝聚民心、左右社會輿論的一面旗子,仍然在繼續廣泛使用。於 是“改革秀”便應運而生。被江核心尊為改革“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在“六四”屠殺 之後的“南巡”,便是呼喚“改革秀”的一場極有聲勢的造勢運動。因為在政治改革的 時机、條件早就已經成熟並已經爛熟的情況下,卻不愿在這方面有任何的進取,這只能 是“改革秀”,而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派”。朱鎔基則作為這方面一個典型的 代表,被隆重推上了中國的政治舞台。至此,中共的改革已經完全走入了死胡同。每項 新的“改革措施”出台,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几乎都成了一場新的災難,國企改革、教 育改革、醫療改革等等莫不如此。關於朱鎔基的改革“成就”,网上已經有不少評价, 也可參考我的“江澤民的十大政績”( http://members13.tsukaeru.net/xianhc/wenji/006.html)一文。

至九十年代末,即使站在中共改革自新的立場來看,“改革”作為一种可以利用的 政治資源,已經基本上被耗盡了。這步棋已經被中共走臭了,或者說已經走不下去了( 包括經濟改革)。只要隨便去問一問中國的一個普通民眾,問一問他們對於改革持什么 態度,就可以得出答案。

然而“改革秀”卻仍然不愿意自覺地謝幕。因為朱鎔基已經黯然退到了幕後,急需 新人來填補這個真空;中共仍然要繼續靠改革來維持人們對於這個專制政權的信心和希 望,正是這個背景下,所謂的“胡溫新政”便被抬了出來。新的中共總書記和政府總理 居然轉眼間就成了改革的“形象大使”,江澤民則被塑造成保守勢力的總代表。於是一 場左右中國前途命運的江胡內斗的大戲便愈演愈烈,在海內外的中文网絡上炒得紛紛揚 揚、好不熱鬧。

一方面是談論民主和政治改革的人士被體制普遍地邊緣化,要么只能隔海吶喊,要 么是身陷囹圄而倍受迫害,一方面卻是“即將領導中國進行民主政治改革”的胡溫順利 地走進了中共的權力核心,這太不可思議了!胡溫真的可能成為“改革派”?

我非常贊同任不寐“改革時代已經終結,權利時代已經到來”的判斷。朋友們,不 要再去為“改革秀”的鬧劇搖旗吶喊了,也不要再為那些捕風捉影的中共內斗推波助瀾 了。中共專制集團總體上已經蛻化成特權利益集團,維護其特權和既得利益才始終是其 執政的最重要的標准,他們之間即使存在著內斗,也不過是新舊利益集團瓜分權力、利 益所引起的糾紛,已經很難說是“改革派”与“保守派”之爭了。雖然仍然有很多人在 刻意做這樣的暗示。新的特權集團也許正在磨拳擦掌,憋足了勁要對國民財富展開新一 輪的掠奪,這也許才是他們拼命追逐權力的真相。

2003.6.8

──原載《中國魂》(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趙紫陽同情六四學生 軟禁至今
伊朗議員呼籲伊領導人變革
布什會見卡達元首以表恭維和謝意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