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神化」閻立本

林森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閻立本(601-673)﹐唐代畫家﹐雍州萬年(今陝西臨潼)人。
  
閻立本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善畫道釋、人物、山水、鞍馬,尢以道釋人物畫著稱,曾在長安慈恩寺兩廊畫壁,頗受稱譽,《宣和畫譜》所載宋代內府收藏閻氏作品,道釋題材佔半數以上。他又工寫真,不少肖像畫是為了表彰功臣勛業而創作的。武德九年(626)所繪《秦府十八學士圖》系表現秦王李世民屬下的房玄齡、杜如晦等18位文人的身材、相貌、服飾、年齡及神情等特徵都有生動而具體的刻畫。貞觀十七年(643)又奉詔畫長孫無忌、李孝恭、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24功臣像於凌煙閣,成為繼漢代麒麟閣、去台畫功臣像之後的又一次大型肖像畫創作活動。唐代凌煙閣畫像早已不存,北宋元祐五年(1090)游師雄曾據流傳粉本摹勒上石,現尚有少部份石刻畫像流存於陝西省麟游縣,計存蕭璃、魏徵、李(勛)、秦叔寶4像,皆為全身執笏肅立,可惜面部形像殘毀,據唐代杜甫《丹青引》中曾詠及凌煙閣肖像為「良將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褒公(秦瓊)、鄂公(尉遲恭)毛髮動,英姿颯爽來酣戰。」可知是非常傳神的。閻立本還曾奉詔為唐太宗畫像,後經人傳寫於長安玄都殿東壁,一時傳為名跡。
  
《步輦圖》(絹本,設色,縱38。5釐米,橫129。6釐米,故宮博物院)是現存閻立本的重要作品。系反映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讚干布仰慕唐王朝典章制度,派祿東讚到長安通聘,要求通過與唐公主和親而永結和好,受到唐太宗讚許的重要事件。作品描繪了唐太宗如見祿東讚的場面:一側畫太宗坐步輦上,前後由眾宮女抬護擁隨,另一側畫祿東讚在典禮官導引下謁見,作品成功地刻車了太宗的睿智與喜悅和祿東讚對太宗的敬仰之情,對不同地位、民族、身份的人物都表現得真實得體。全圖不畫背景,手法簡潔,生動地記錄了歷史上漢藏兩族友好關係的盛舉,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傳為閻立本的作品還有描繪漢至隋代13個不同帝王形象的《古帝王圖》(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描繪邊遠民族及國家使臣去唐王朝通聘的《職貢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表現唐太宗派監察御史蕭翼以巧計從和尚辯才處賺取王羲之書法名跡《蘭亭序》的《蕭翼賺蘭亭圖》(此圖有兩卷,一藏台北故宮博物院,一藏遼寧省博物館)。雖然這些作品與閻立本關係如何尚待進一步研究,但基本上反映了初唐時期繪畫的風貌。
  
閻立本在藝術上繼承南北朝的優秀傳統,認真切磋加以吸收和發展。他的作品線條剛勁有力,色彩古雅沉著,人物神態刻畫細緻﹐超過了南北朝和隨的水平,因而被譽為「丹青神化」而為「天下取則」,在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資料來源: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西湖之畔,段家橋頭,有一處小攤格外引人矚目。攤位上擺著一幅幅頗具元人筆法的淡墨山水,畫作上題著娟秀的小楷——「黃媛介」,攤主恰恰是位布衣荊釵的少婦。一旦賺夠一日的生活費,她就匆匆收攤,不肯再作畫。 女子拋頭露面來養家糊口,在古代稱得上是一大奇聞。這位獨行特立的女子,正是晚明嘉興的名媛淑女黃媛介。她和姐姐黃媛貞,更是一對才女姐妹花。時人對她們有一段知名的評價……
  • 「我謝絮才,生長閨門,性耽書史,自慚巾幗,不愛鉛華……」一齣獨幕劇,一場獨角戲,吟唱著清代女子的才情與心志。這部雜劇名為《喬影》,甫問世就被之管弦,傳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頗似有井水處必歌柳永詞的盛況。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為什麼如此幸運?蔣家與布袋和尚的奇特緣分……虛雲和尚憑藉什麼,收服了民國政要?
  •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翠碧如絹的蕉葉,可入詩、入畫,是傳統藝術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閨秀,以此為名號,在良辰美景中結社唱和、賦詩填詞,為當地帶來一幕幕文化盛宴。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園詩社。
  • 明末的某個煙雨時節,蘇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現了一位攬勝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驟雨,他躲進一座莊園,卻駐足在庭院中,憑欄觀魚,困倦之際忍不住沉沉睡去。當晚,莊園主人就夢見山中別業,有神龍臥於欄杆。次日清早,主人親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 暗喻清貧貪饞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頭逮著竹筍就砍,把渭水邊上千畝竹林都吃進了肚裡。這生動的形象,刻畫了文同豁達、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這對表兄弟親密的關係。
  • 10歲就當國師,受到三朝統治者禮遇,他到底是得道高僧,還是政治和尚,一件事揭開謎底。
  • 天啟年間,大明國運走向沒落。仕宦書香之家,尚能享有片刻閒適安寧的天倫之樂。在大學者王思任家中,聰慧婉麗的三小姐正無憂無慮地成長著。 清白的家風,淵博的家學,將她塑造成標準的才女。三小姐天生幾分偉丈夫氣概,竟不似一般的江南閨秀。在後來國仇家恨、命運浮沉的考驗中,她仍然堅守著忠孝節義,在苦難中構築了她的文學世界,並將那不讓鬚眉的性情貫穿一生。
  • 晚明時期,若論文學燦然之鄉,首推江南形勝;而江南詩書風雅之家,又以「午夢堂」文學家族為代表。情深意篤的沈宜修、葉紹袁夫婦,詩意地棲居塵世,撫育了眾多才華橫溢的兒女。葉家的三小姐葉小鸞,更是一位神仙般的妙齡才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