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診療 不再看走眼 白色巨塔犯的錯 正子掃描可預防

人氣 21
標籤:

【大紀元10月18日訊】(自由時報 文/曾凱元)  以日本大學醫院為背景的電視劇白色巨塔,近日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此劇以兩次「誤診」串成主軸。一個是食道癌病患佐佐木先生在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有「疑似肺轉移病變」,卻沒有進一步檢查,另一個是主角財前醫師的肺癌,醫院光以電腦斷層掃描判定是「第一期肺癌」,逕行手術治療。結果兩者都是不應該手術的第四期癌症,卻因為沒有充分完整的術前診斷,白白挨刀!現實生活中如果也是這樣,恐怕民眾要對醫院卻步。

 所幸已有一些更進步的診斷方式可以避免類似誤診。近年在國內一直被誤貼標籤當做貴族診斷工具的正子斷層掃描(PET Scan ),就是這個不可或缺的關鍵檢查。

 癌細胞是人體細胞的一種病態,為了維持生存與繁殖,每一個癌細胞會比正常細胞吸收、消耗更多的葡萄糖做為能量來源。正子掃描就是利用癌細胞這種特性來找出癌症所在。不論是食道癌還是肺癌,歐、美、日現代醫療的標準做法,都已經把正子斷層掃描列入術前診斷中,因為光有傳統電腦斷層掃描是不夠的。

 以佐佐木先生這類食道癌患者來說,傳統檢查下發現沒有轉移病變者當中,約有兩成可進一步經由正子斷層掃描發現異常,而必須考慮改變手術方法,甚至以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等方式取代。

 針對佐佐木先生的肺部陰影,正子掃描可以提供額外診斷資訊來澄清肺部病變的真正原因,一旦正子掃描呈現陰性反應,幾乎可以排除食道癌轉移肺部的可能性。即使正子斷層掃描無法百分之百區分那個病變是癌症還是炎症,加上定量分析後,應該能更進一步確認是否已造成轉移。 

 財前醫師的肺癌就更有討論空間。他的肺癌組織型態是腺癌,屬於所謂非小型細胞癌症(台灣的肺癌當中八十八%屬此類 ),是美國在1998年第一個通過保險給付進行正子掃描檢查的癌症,也就是說正子掃描可協助臨床醫師做正確的診斷,且保險公司支付這項檢查費用。

 戲裡所有醫師都認為財前的肺癌是第一期,卻在手術時才發現是第四期,使得東教授進行的「開胸」手術成了不必要手術,不但浪費手術所需要的醫療資源,也導致患者要等到手術後體力恢復才能開始進行化療,造成後續治療的延誤。 

 根據文獻報告,正子掃描對於肺癌診斷期數的判定上正確度高達九十二%,遠高於電腦斷層的七十%。國外研究更進一步指出,正子掃描配合電腦斷層掃描可延長病患壽命,同時節省整體醫療費用。

 正子掃描還有一項優點是–全身性的檢查,研究統計全身性正子掃描的正確性要比傳統檢查高六%至十四%,換言之,財前的腦部轉移、肺內轉移以及肋膜轉移,都可能藉由手術前的正子掃描檢查出來,就不必動手術,而是直接進行化療。
 
 學者研究顯示,傳統檢查下被判定為「腫瘤轉移」的病患,在正子掃描檢查後有高達三十%的病例會因而改變診斷期數,甚至能擁有不同的治療方式或手術機會。

 台灣健保從今年7月1日起開放包括乳癌、大腸癌、直腸癌、食道癌、頭頸部癌、肺癌、淋巴癌、甲狀腺癌及黑色素癌等八種癌症正子掃描檢查的給付,本以為癌患醫療照顧品質能夠得到提升,但不幸的,由於各大醫院同步實施自主管理,臨床醫師擔心影響醫院營運,不敢使用這種檢查。即使病患要求自費檢查,醫師也因為健保已開放給付,怕違反規定而不敢接受,相信這應該不是健保局當初所期望的。

 過去有些機構不當使用正子掃描,固非吾人所樂見,但像今日這種五花大綁式的健保開放、無視正子掃描在現代醫療上正面效益的做法,也令人無奈與惋惜。我們不希望「白色巨塔」裡的悲劇在身邊出現,如何讓診斷癌症第一利器的正子掃描發揮最大功效,成為現今最重要的課題。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核子醫學部主任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研究:上網找健康資訊可能導致錯誤自我診斷
巴爾的摩衛生部提供免費直腸癌檢查
癌症有味道   狗兒能分辨
癌症有味道 狗兒能分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