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漫談】《赤壁賦》與《寒食帖》——蘇東坡(三)

明訓
font print 人氣: 17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1日訊】



天真爛漫的蘇東坡,在政治上表現出直言無諱、嫉惡如仇的耿介性格,對於朝政流弊每每藉由詩句托事以諷。但君子向來不容於小人,蘇東坡也難幸免。元豐二年(1079),一些投機政客從東坡的詩文中羅織罪名,並以謗君之罪將他逮捕,送入京師御史臺獄。此樁「烏台詩案」後,蘇東坡被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 不得簽書公事,形同軟禁。

蘇東坡在黃州五年,一方勤讀佛書,一方面與質樸的農夫、漁民為友,以大自然為家。他的心性更為提高,胸襟益加開闢,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體悟,而他的藝術才情也獲得昇華。或發而為文,或椽筆而書,在此時期,他創作了許多傳頌千古的詩文與書法墨蹟。其中《赤壁賦》更是書文並茂的文化至寶。《赤壁賦》裏有皎潔明月,靜肅深沉的洞蕭聲,寬闊的江風山水,更有人與自然合一,永存不滅的人生哲理。不同於一般尺牘的率性隨意,東坡此書以行楷為之,用筆上有更多的中鋒,有如乾隆所言,如「純綿裹鐵」,筆力斂聚於筋骨,只讓人看到豐腴寬博的外貌。通篇觀之,平正中有晉人的瀟散,典雅而莊重。明朝書法家董其昌對它評價很高,認為此卷書法是 「坡公之蘭亭」,「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

蘇東坡另一書文俱佳的代表作《寒食帖》也出自黃州時期。「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小屋如魚舟,濛濛水雲裏」。此詩有感傷,有沈鬱,有惆悵,但卻無絲毫怨恨,而有一種曠達與幽默。也許,這就是東坡吧!此幅書法作品,筆意酣暢而多變,化而為勢,則見跌宕起伏;形成行氣,則大小錯落,時而綿密,時而舒展,可謂是心手相暢的完美傑作。元朝書法家鮮于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並非過譽。

上天為東坡安排了「烏台詩案」,使他的政治生涯坎坷難行,而東坡卻從這樣的人生經歷中脫胎換骨,用他的才華為人類留下可貴的文化資產。由此看來,東坡雖為文化官僚所陷而有一時的不幸,但不幸的只是一時,有幸的卻是千秋萬代。

參考資料:
(1) 林語堂 (1987) 《蘇東坡傳》 台北: 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2) 陳振濂 (2002) 《歷代書法欣賞》台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出版公司出版部
(3) 盧廷清 (2004) 《蘇軾》 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話說虞世南去世後,唐太宗常感嘆無人可以共論書藝,於是魏徵便向唐太宗推薦了一位年僅三十六歲的後起之秀,這位年輕書家即是褚遂良。
  • 天真爛漫是我師
  • 「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是蘇東坡耐人尋味的書法語錄之一,意思是書寫前沒有刻意求好的作品,往往是自然天成的佳作。正如蔡邕所言,「慾書先散懷抱」,心中無窒礙,自然能夠心手相應,意到筆隨,若一味掛心的想把字寫好,則寫出來的字難免因心急而殭化,或過度匠氣雕飾而流於矯揉造作。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