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二):陸上絲綢之路

夏允方
font print 人氣: 74
【字號】    
   標籤: tags:

絲綢之路最初的產生是基於絲綢貿易的經濟動機原意,但絲綢之路較深層代表意義卻是獲致文化上的交流,為東西文明的進展特有貢獻。然而,作為東西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通道的絲綢之路,應包括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

根據中國史料中較可靠之《史記‧大宛列傳》,唐代賈耽、玄奘等人記載,阿拉伯、歐洲商人之遊行記與近現代中國學者的考證,可大致整理出絲綢之路的路線,是指由長安或洛陽出發,經過中國西部地區(包括西北、西南),通往中、西、南亞和東羅馬帝國廣大區域的交流路線。從東向西,由四條主要交通道路組成,即草原路、西域道、青海路、西南夷道。而絲綢之路主要路線─西域道,自漢唐以來即為東西經濟、文化交流最主要之陸路貿易路線,中國經營西域亦主要仰賴此貿易路線。一般將此路劃分為三條路線,分述如下:

一、絲路之南道
由中原長安古城出發,穿過河西走廊到敦煌,再從西南方陽關轉赴樓蘭(今若羌東北沙漠中),傍崑崙山北麓西行,過于闐、莎車、疏勒(今喀什),越蔥嶺,翻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條支和犁軒等地。

二、絲路之北道
由敦煌西北出玉門關,到車師前五庭(今吐魯番),沿天山南麓西行,經龜茲(今庫車)、拜城,過疏勒,越蔥嶺,到大宛、康居、奄蔡(今裏海、鹹海之間地區),經安息到達犁軒。

三、絲路之新北道
由敦煌出玉門關,過車師前王庭,經伊吾(今哈密),順天山北麓西行,繞蒲類海(今巴里坤湖),從烏孫(今伊犁)渡北流河(今伊犁河),穿康居、奄蒸向西,到黑海、地中海等地,最後到達拂菻(古東羅馬帝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絲綢之路是中國與阿拉伯往來的交通要道,自古以來即在經濟往來與文化的傳播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隨著絲綢之路大批的古蹟、出土文物、古老手抄文件、錢幣、塑像、壁畫及磚畫等文物的出土,人們對絲綢之路有了更多的認識。但史料的缺乏以及受地理因素的影響,絲綢之路始終披著神秘的面紗,卻也引發人們前去探索的興趣。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冥冥中有定數!唐代書生靈魂離體入了冥府,預知三年前程,還陽後果然靈驗!書生靈魂離體所見,只預見他此生未來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觸發我們深入追索:命運安排的根據為何呢?那麼命運不好的,又怎樣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孔子為學日深。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至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學《易》,窮理盡性,知天命之終始。這個時期,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逃往齊國,孔子也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但齊景公不能用孔子,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魯國。經過這些磨練,孔子對人生、時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說「四十不惑」。
  • 五月薰風送暖,現代母親節康乃馨當令,回想古代中國的兒女們送什麼花給母親忘憂呢?親子深情是歲月摧殘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詩心。一起來看古代詩人孟郊和王冕獻給母親的詩。
  • 本章對比了政刑之治與德禮之治。大意是說:以政令來誘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只是暫時地免於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整飭,百姓有廉恥之心,而且歸服,走上正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