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趟紐約藝術漫步 從東村、蘇荷到切爾西

人氣 17
標籤:

【大紀元11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特稿)紐約人有個說法:住在中城的人不會到下城,反之亦然。秋日的午後,記者約了住在中城的小說家施叔青到下城找陶瓷雕塑家郭旭達,讓他帶我們這兩個中城人看看下城的街道和畫廊。

週五上午郭旭達在紐約大學教課,所以他約我們12點半在紐約大學附近的「蕎麥屋」會面。小小的日本料理店裡已坐滿了客人,多半是紐約大學的教授和學生。

酒足飯飽,從蕎麥屋出來,走過華盛頓廣場,由紐約大學校區漫步到藝術家在東村的住家兼工作室。紐約大學可算是東村的地標。成立於1831年的紐約大學是美國最大的私立大學,自由的學風吸引了來自全球的學生。在東村的藝術學院和商學院鄰近華盛頓廣場,建築物前樹立的大銅雕饒富趣味。這一帶的建築物上掛有紫色NYU旗幟的都是紐約大學的校區。

蘇荷區盛名遠播

1970年代在紐約大學深造的施叔青對這一帶相當熟悉,原來她的夫婿當年在紐約大學任教,她曾住過學校的教職員宿舍。她帶我們看大樓前一座由畢卡索雕塑作品《希薇特半身像》(Bust of Sylvette)放大成36英尺高的石雕。住宅前的藝術裝置也印證了紐約大學重藝術的風氣。

郭旭達說,鄰近紐約大學一帶許多挑高的老建築很適合藝術家做工作室,尤其又靠近畫廊林立的蘇荷(Soho)區。

早年由台灣到紐約的藝術工作者有不少在蘇荷落腳,現在東村、蘇荷及切爾西(Chelsea)已經成了紐約最時髦的「藝術區」,房價一翻再翻,一般藝術工作者已經住不起了,所以藝術創作者會選擇跨越東河,到布魯克林的威廉斯堡一帶。

蘇荷位在Houston Street以南與Canal Street以北之間,至於東西兩邊的範圍,較沒有一致的看法,有人說是西起West Broadway,東至Crosby Street,也有人會說是西起Varick Street,東至Lafayette Street,或是其他或寬或窄的排列組合。總之,這一帶在19世紀後期曾經是輕工業工廠區,在1869年到1895年之間,這裡興建了50棟當時基於節省成本而建的「預鑄式鋼鐵建築」(cast-iron)。

輕工業撤出蘇荷區之後,這一帶相當蕭條,被認為巨大又醜陋的預鑄式建築差點被全部拆除。不過,由於這些挑高建築在建築學上也另成風格,還是被保存了下來。

1960年代,一些藝術工作者看中這些建築物內部寬敞的空間和低廉的房價,紛紛進駐,畫廊一間間開設,帶來人潮,也吸引了餐廳及商店業者來此經營。蘇荷成了下曼哈頓風雅之地。

從畫廊到精品店

目前在切爾西經營畫廊的南西.馬格利斯(NancyMarglis)說,1980年代她在緬因州經營兩家畫廊,一直希望到紐約發展。1990年初到紐約就在切爾西開了畫廊,雖然開業成本較低,業務一直不理想。她環顧四周,發現孤立在切爾西不是辦法,還是必須到畫廊林立的蘇荷區,所以轉到蘇荷區的精華地段開設畫廊,幾年之內,不但有了固定的收藏家會光顧,也吸引了流動的看展人和買家。

1990年代是蘇荷區畫廊最蓬勃的時期。郭旭達拿出當年的「紐約畫廊導引」,不只是最知名的畫廊,連總館位於上城中央公園旁的古根漢美術館都在蘇荷設有分館。蘇荷的榮景也讓此地房價暴漲,藝術工作者早已負擔不起,房東漲租金,連畫廊都吃不消。1990年代後期,畫廊經營者看上原是成衣工廠倉儲區的切爾西,開始與建築公司合作,設計開發。在幾家知名畫廊進駐後,切爾西也成了畫廊新的聚落區。

畫廊遷出之後的蘇荷還是一樣繁榮,不同的是,新進駐的是一家家的名店。Broadway與Prince Street街角的古根漢美術館成了Prada的旗艦店。我們在店裡隨手拿起一個皮包,價格都令薪水階級咋舌。一般觀光客可能只知道紐約中城第五大道一帶的名店,其實紐約年輕人喜歡逛的是最chic的蘇荷名店。

蘇荷還有許多設計家的精品店,這裡的時裝服飾在紐約街頭可能很少見。觀光客到紐約會發現,時報廣場、中央公園,甚至音樂廳和歌劇院都看不到太多時髦人士,電視影集《慾望城市》裡的時髦裝扮原來都在蘇荷的精品店裡。

畫廊新聚落在切爾西

從蘇荷到切爾西其實有段距離。在第九大道與第十大道間、西23街一帶的切爾西在1870年代曾經是很繁榮的商業區,還有富麗堂皇的音樂廳和劇院。後來成衣業向東北移到第七大道34街的梅西百貨公司(Macy’s)一帶,切爾西也開始沒落。1990年代後期,一些甚具規模的畫廊移入切爾西,帶來了客群,幾年來的群聚作用讓切爾西成為比蘇荷更蓬勃的畫廊區。

馬格利斯說,她在蘇荷的租約期滿前,也積極到切爾西找地點。多年的經驗顯示,地點是經營的關鍵。她位於西25街的畫廊,隔壁左右都是畫廊。整條街建築物的設計都是展覽場地,寬敞明亮。2000年前後進駐的畫廊所負擔的房租遠低於蘇荷的租金,不過,自從切爾西成了新的畫廊聚落,房價也開始呈倍數上漲。

藝術家的作品能進入紐約畫廊展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馬格利斯表示,畫廊經常收到藝術家自我推薦的申請。基本上,畫廊會選擇和其本身風格相近的藝術家合作。

雖然經營者也會到歐洲或是亞洲看展,甚至從專業雜誌上發掘藝術家,住在紐約的藝術家還是有優勢,因為他們也能就近觀摩,並透過美術館與畫廊的展覽及講座和其他藝文活動與畫廊經營者認識交流。

咖啡店也是迷人風景

紐約畫廊開放參觀的時間通常是週二到週日上午10點到下午5點。一個下午也只能走馬看花。秋季是畫廊展出的旺季,有些夏天會休業的畫廊在9月推出的秋季首檔尤其精彩。

畫廊集中的地區,也有不少頗有品味的品茶和喝咖啡的小店及餐廳,因為看展走累了總要找地方歇腳。一些切爾西的咖啡屋外觀可能並不起眼,走進去卻別有洞天。旭達帶我們到一家中國人經營的品茶屋,一進門就看到浮著睡蓮的小小圓池。池畔就是店主人收藏的郭旭達陶瓷雕塑。圍著原木桌椅喝來自台灣的包種茶,回味一個下午的下城足跡,深刻了解到為什麼藝術工作者會如此醉心紐約。

相關新聞
財經簡訊
國際消除對婦女施暴日 聯合國籲保護婦女權利
菲律賓分食印度外包產業市場大餅
紐省自由黨誓言如當選將提升電力服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