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宽恕于人

清言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12月26日讯】清朝时,寿州有个张秀才,他为人宽恕、很重义气。

寿州民间有尚武之风,一天,张秀才的邻居买了一鸟枪回来,晚上在家旁边试枪,猛然听到哀叫声,赶快过去查看,只见张秀才的儿子被枪误伤而死。邻居非常害怕,说:“杀他人的儿子尚且不可,况且是杀了张秀才的儿子啊!”于是率领家人来到张秀才的家门前,哭泣着来认罪,说道:“听候您随便怎么处置都行。”

张秀才说:“你哪敢故意杀死我的儿子,是我的儿子命该绝。况且说不定是因为我不修德行,上天降下惩罚,夺取我的儿子以报应于我呢?”随即命人将儿子安葬,再一句话都没有说。

张秀才当时已经五十多岁了,邻居因为感念他的宽恕之恩,所以想把女儿嫁给他,但张秀才执意不肯。在邻居的一再要求下,最后张秀才只有接受了,后来为张秀才生了两个儿子,这也算是上天对张秀才宽恕容人的回报吧! 转自《明慧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时朝廷中为什么要设立“谏官”一职呢?就是为了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对于他人的建议和指正,要包容和广泛采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取,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对自身的过错“不识庐山真面目”,避免固步自封造成大的损失,这就是人们说的“忠言逆耳利于行”,宋仁宗就是这样一个闻过则喜的人。
  • 真是好人有好报。不久,蔡启传的妻子就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第二年春,也就是康熙九年,蔡启传高中状元,其子孙后来也都颇为显贵。
  •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要治国平天下,最首要的是先修身,做一个正直的人。儒家在考察人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也是人的品德,而不是人的才能。在儒家看来,人首先要学习的是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 古代心胸豁达的君子将权势富贵看的很淡,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因此,没有什么东西的失去会令他们感到忧虑。
  • 以前有个故事,一个人生前做了很多善事,他在死后还是到了阴间将要受到惩罚,他颇为不服气,于是阎王翻出记录他一生所做善恶的册籍给他看,只见他所做的所谓好事不是被列在“名”的下面,就是归在“利”的范畴,原来他并无丝毫的善心善念,他行善的真正动机只是在“名利心”驱使下所为之,他最后终于无话可说了。
  • 北京故宫,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于永乐十八年竣工,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之一。这座宏伟的宫殿见证了中华民族艺术与科技文明,创下了600年在风雨中不淹水的建筑成就,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的辉煌与智慧。然而,这傲人的成绩,在2023年却被打破了……带给我们什么思考的问题?
  •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商人总是把利益摆在第一位,不顾礼义道德,甚至过去有句俗话说“十商九奸”,指责商人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的行径。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道德高尚,品行良好的商人,他们不为巨大的利益所诱,分毫不取别人的钱财,清高自守,义气干霄。本文就举这样一个例子。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街言巷语中不乏冤魂讨债索命的传说,不同阶层的人都曾有过的遭遇。乾隆年间,两个书生就有过这样的经验,冤魂讨债所为何来呢?清朝当涂县的黄钺(1750年—1841年,字左田,号左君,谥勤敏)应科考,进入考场,坐在某字第一号上。天快黑的时候,看见号门外有一个女子常来窥视,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考场里哪会有女子到来呢?于是他正襟危坐,看看有什么怪异人事儿出现。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