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衛:從五四運動到九評退黨大潮(二)

李大衛

人氣 22
標籤:

【大紀元5月22日訊】
狹義與廣義的五四運動

狹義的五四運動是指發生在1919年5月4日的五四事件,北京大學學生至天安門廣場示威抗議,後又至北洋政府交通總長曹汝霖宅抗議,卻演變成火燒曹宅的情勢。隨著這個事件的發展,所衍伸的示威遊行、學生罷課、工商界罷市,稱為「政治的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的引爆點是五四事件,圍繞著五四事件所發生的一連串學潮、工潮、愛國運動,稱之為五四運動。廣義的五四運動,則包含了在五四之前的數年中,就在進行的白話文學運動,是為文學的五四運動;以及五四事件之後,所引發的科學與玄學的論戰、東西文化論戰等,是為思想的五四運動。整體來說,「五四」是指發生在1919年前後,在中國所發生的一場大型的新文化運動。

五四事件的來龍去脈

五四事件的直接導火線,是列強與北京政府對山東問題的解決方式,令學生、知識份子與國人不滿。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巴黎和會,對山東問題的處理,竟演變成日本接替德國在中國的地位。這是因為英、法、義三國曾在1917年和日本簽訂秘密協定,保證在戰爭結束後「援助日本要求割讓德國戰前在山東及各島嶼之領土權」。

消息傳來北京,當然引起國人的強烈反彈。中國學生的沮喪和憤慨的情緒,到了1919年5月初,轉變成了具體的遊行示威活動,抗議北京政府裡的賣國賊和巴黎列強的決定。

1919年5月3日

5月3日晚,北大學生召開全體大會,並通知其他大專學校學生參加,議定進行辦法四條:(一)聯合各界一致力爭;(二)通電巴黎專使堅持不簽字;(三)通電各省於5月7日國恥紀念舉行遊街示威行動;(四)定於4日與各校學生齊集天安門舉行學界之大示威行動。

在會場中,有數人演說,激昂慷慨,聲淚俱下,而法律科學生謝紹敏當場咬破中指,血書「還我青島」四字,全場更為之淒涼悲壯。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獲知學生示威遊行計畫後,囑咐遊行途中須嚴守秩序。

1919年5月4日

5月4日上午,北大、高等師範、法政專門、醫學專門、工業專門、農業專門、鐵路管理、警官學校、稅務學校、中國大學、民國大學、朝陽大學、匯文大學等十三所學校代表(清華後來加入)在法專集議,商討遊行辦法。

商議既定,各自回校準備白旗,上書標語,於下午一時許齊集天安門。參加的學生三千餘人,標語有「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誓死力爭」、「頭可斷青島不能失」、「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字樣。

北京學界全體宣言

讓我們來看看1919年5月4日當天在天安門前集會時,所散發的大會傳單─北京學界全體宣言,這份宣言是由北京大學羅家倫所起草的。

現在日本在萬國和會要求併吞青島,管理山東一切權利,就要成功了!他們的外交大勝利了,我們的外交大失敗了!山東大勢一去,就是破壞中國的領土!中國的領土破壞,中國就亡了!所以我們學界今天排隊到各公使館去要求各國出來維持公理,務望全國工商各界,一律起來設法開國民大會,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中國存亡,就在此一舉了!今與全國同胞立兩個信條道:
     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
     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
    國亡了!同胞起來呀!

學生一面遊行,一面散發傳單,提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在行經使館區東交民巷時,欲要求各國主持公道,被軍警阻止前進。因而激起學生的憤怒,轉向直奔趙家樓曹汝霖住宅,痛毆在曹宅議事的駐日公使章宗祥,搗毀傢俱。不久曹宅起火,學生既已洩憤,乃紛紛離去。

五四事件的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一詞,最早出現於1919年5月18日北京學生聯合會的「罷課宣言」致電中,其電文首謂:「外爭國權,內除國賊,五四運動之後學生等以此呼籲我政府,而號召我國民蓋亦數矣。」

五四當天,起草「北京學界全體宣言」傳單的羅家倫,在5月26日出版的《每週評論》第23期中,以筆名「毅」寫了一篇〈五四運動的精神〉,他在文中首先界定什麼叫做「五四運動」云:

「民國8年5月4日北京學生幾千人,因山東問題失敗,在政府高壓的底下,居然列隊示威,作正當民意的表示。這是中國學生的創舉,是中國教育的創舉,也是中國國民的創舉。」
北京學生在五四事件之後,就開始組織全國的新知識份子來支持他們的運動。他們也努力利用宣傳、開大會,和遊行示威來贏得一般大眾的同情,並且也爭取到了新工商業者,和都市工人強大有效的支持。

因此學生的新思想傳遍了全國各都市,廣播到出乎意料之外的領域,而那古舊的文明體系也開始碎裂,新社會政治的發展也開始進行。

「五四事件」之所以能在中國現代史上佔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勿寧說是因為遊行示威所引起的這些後果,而不單是因為遊行示威的本身。@*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器官移殖——重生?或是夢魘的開始?
李大衛:器官移植可能是夢魘的開始?
李大衛:胡錦濤為何要見蓋茲?
世界八大奇景:紐約帝國大廈(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