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傳珩:亞洲的”柏林牆”何時能被摧毀?

牟傳珩

人氣 4

【大紀元6月15日訊】朝鮮半島位於亞洲東部,包括 4000多個大小島嶼,地形狹長,總面積為22.21 萬公里。

朝鮮半島於 1897年淪為日本殖民地。自18世紀初,朝鮮半島開始走向民族解放鬥爭的歷程。 1907年~1911 年期間,朝鮮爆發了”義兵運動”,1919年爆發了全民性的”三、一”反日起義,以及後來金日成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最終於 1945年8月走向了民族獨立道路。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被”聯合國托管”,成為世界冷戰時期美蘇爭奪勢力範圍的場所,一條被稱之為亞洲”柏林牆”的”三八線”將朝鮮分為南北兩個。 1948年7 月,佔據南朝鮮的美國親自”監督選舉”,舉行了國民議會,通過了《大韓民國憲法》,8月大韓民國從此誕生。同年,在蘇聯的主持下,北朝舉行共產黨領導的”最高人民會議”選舉, 9月9 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最終在同一國家中,形成美蘇兩國各自操縱下的兩個相互敵對的政府,實行完全相反的兩種制度、兩種意識形態,而且相互都把吃掉對方,統一朝鮮視為其崇高的政治使命。

1950年 6月25日,北朝鮮在蘇聯的幫助下,率先向南韓進攻,導致朝鮮戰爭爆發。為此,聯合國安理會緊急通過了美國起草的一項關於要求聯合國各會員國”向大韓民國提供為擊退武裝進攻和恢復該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所必需的援助”的決議。 7月7日聯合國第三次通過決議,組織由美國、英國、法國等 15個國家參加的聯合國軍隊赴朝參戰。

1950年 10月8日,毛澤東接受斯大林指令,力主中央政治局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決策。 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前線,25日中朝聯合抗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戰鬥打響。戰爭的結果便是停戰談判的舉行。並最終簽定《朝鮮停戰協定》。

朝鮮戰爭結束後,南北雙方依舊以”三八線”為界,相互對抗敵視,擴軍備戰。僅在 1953年月到1958年 3月期間,雙方就發生了758起軍事衝突事件,使”三八線”上的死結越纏越深。

時至70年代,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和中美關係的緩和,朝鮮南北雙方敵對立場也有所改善,開始對話並設立了南北協調委員會。 1973年6 月,南韓借鑒兩德經驗,提出南北雙方分別加入聯合國方案,但北朝卻以要求”以單一的高麗聯邦共和國資格參入聯合國”為由,予以拒絕。1980年 1月,北朝提出舉行北南雙方總理會談,同年2月雙方外交代表會晤於板門店,為總理會談作準備。但該年秋,南韓發生”光州事件”,北朝即發表聲明,宣佈終止預備會議。

80年代末,隨著世界兩極對抗走向末路,朝鮮雙方再次協商舉行總理會談預備會議,經過各種準備,會議於 1990年9 月5日在韓國首都漢城開始,先後舉行了八次北南雙方高級會談,並簽署了《關於北南和解、互不侵犯與合作交流協議書》,《關於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關於組建北南和解共同委員會協議書》等文件,使朝鮮半島出現和解局面。在北朝承諾不製造核武器和朝鮮半島局勢發生如此緩和的情況下,南韓宣佈暫停 1992年度的”韓美協作精神聯合軍事演習”。從 1992年5月開始,國際原子能機構按照與北朝達成的協議,對其進行了 6次核武器調查,沒能發現朝鮮正在製造核武器的情況,但卻對其寧邊附近兩處存放生產核武器的場所產生了懷疑,表示要予以”特別檢查”,但遭到朝方的堅決反對。與此同時,南韓根據朝鮮正在建造核武器原料再處理工廠的情報推測,北方有製造核武器之圖。南韓希望通過談判促成雙方達成示範性互查的協議,以達到消除朝鮮製造核武器的目的。但朝鮮則反對進行示範性的調查,而要求對美軍核基地進行全面調查。由於雙方各執已見,會談難有進展。

1993年 2月,國際原子能機構對朝鮮拒絕其特別檢查發出了最後通牒,限期3 月底前接受檢查。朝鮮對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通牒不僅未作絲毫妥協,反而宣佈退出它曾在1985 年加入的核不擴散條約,並聲明:朝鮮政府這一決定是針對韓美”協作精神”聯合軍事演習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對朝的特別檢查而採取的”自衛”措施。至此,朝方又一次走向了與國際社會對抗的立場,引起世界輿論的強烈反彈。朝鮮宣佈退出核不擴散條約決定的生效日期是 6月12 日,而6月 2日這一天卻出現了轉機。美朝在紐約進行了一次關鍵性的談判,雙方達成協議並發表聯合聲明。朝鮮宣佈暫不退出核不擴散條約。這是美方以給予經濟援助和不對其武力威脅為條件而贏得的一次妥協。 2月15日,朝鮮突然宣佈同意開放其 7處核設施,接受國際檢查。美國對朝鮮的態度轉變表示歡迎,決定在紐約恢復與朝鮮的會談。韓國政府也予以積極回應,決定只要”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朝鮮的核調查以及南北工作代表接觸取得進展”,將有條件地停止本年度韓美”協作精神”聯合軍事演習。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又出現了新的轉機。

據韓國《 1991——1992年度國防白皮書》統計,在”三八線”,兩側駐紮著 165 萬名軍人,部署了9250 輛坦克和裝甲車、13800門大炮、 930艘艦艇、2910架飛機。南北方的軍事力量對比大體上保持平衡,雙方誰也壓不做誰,不可能產生一方吞併另一方的結局。對話與和解是唯一的出路。當世界進入後對抗時代,朝鮮半島已不具備兩極對抗的屬性,但卻受制於美、日、中、俄四大國的政治影響,朝鮮半島統一問題的每一步發展,都與上述四大國政策走勢和利益調整相關。可以說,上述四大國從自身利益出發,都不希望南北雙方對抗,更不希望影響東北亞局勢的安定與和平。正是在這種國際環境的制約下,朝鮮半島上的”三八線”南北雙方,正步履艱難地走向和解。

在半島南方,自總統金大中上台後,為了自身的安全和半島穩定,一直對北方採取比較溫和的態度,並多次向對方伸出桿欖枝;而半島北方,在後對抗時代,由於繼續堅持比較僵化的政治路線,在世界上處於孤立狀態,特別是中韓建交,對其影響巨大。加之近年來,朝鮮國內饑荒不斷,經濟蕭條,希望爭取國際援助,因此也有意與南韓改善關係。正是在這種時代背靜下, 2000年6 月13日,韓國總統金大中越過”三八線”,與北朝領袖金正日舉行了歷史性的會晤。兩個”金”口相對一談,朝鮮半島冷氣頓消。金正日一改長期不常露面的政治姿態,親自到機場迎候,令世界輿論大吃一驚。金正日說:” 6月13 日將永遠被紀錄在歷史上”;金大中說:”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創造這個 歷史”。於是朝韓雙方共同簽署了劃時代的《南北雙方共同宣言》,但時過6 年後的今天,這個半島上的分裂實施愣在繼續,亞洲的”柏林牆”何時能被摧毀?
————————–
原載《新世紀》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廖康:柏林牆紀念館觀感
張偉國:新聞“柏林牆”和互聯網長城
梅酉:中國人,一定要快跑!
牟傳珩:尋找沒有「刀劍的契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