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學問:「小學」釋義

編輯整理清源
font print 人氣: 73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4日訊】

一、小學

這裡說的「小學」,可不是「小學生」一詞裡面的那個「小學」。這裡所說的「小學」是對古代語言文字學的傳統稱謂,包括音韻學(釋音)、文字學(釋形)、訓詁學(釋義)三種學問。

西漢末劉歆首創「小學」一詞,他繼其父劉向《別錄》所撰皇室密藏書籍目錄《七略-六藝略》中將經類圖書分為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九部。之所以稱之為小學,是因為當時的貴族初級學校——小學中,講述文字的六書是主要的學習內容。《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西漢初年,蕭何曾制定以「字」取士的政策,加之焚書坑儒之後古文獻不斷出現,古文經學興盛,都為小學的創立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

漢代的小學僅包括文字學的內容。到了隋唐時期,小學的範疇中納入了音韻(《隋書-經籍志》),五代加入書法、書品(《舊唐書-經籍志》),北宋時期首次擴充到訓詁學(《新唐書-藝文志》),還有加入蒙學和禮儀。到清代《四庫全書總目》將其涵蓋最終定為如今公認的三學。

西漢在劉歆之後,真正奠定了小學學術基礎的是《訓纂》、《方言》的作者揚雄以及《蒼頡訓纂》、《蒼頡故》的作者杜林。此外還有作《凡將篇》的司馬相如、作《急就篇》的史游。漢初成書的《爾雅》是訓詁學開山之作。東漢許慎作《說文解字》,標誌著當時小學的最高成就。劉熙所著《釋名》也是一部訓詁學代表著作。

二、訓詁學

訓詁學(「詁」音同「古」)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像。他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

所謂「訓詁」,也叫「訓故」、「故訓」、「古訓」、「解故」、「解詁」,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訓詁」連用,最早見於春秋時期魯國人毛亨註釋《詩經》的書,書名叫《詩故訓傳》,「故」、「訓」、「傳」是三種註解古文的方法。訓詁合用始見於漢朝的典籍。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

訓詁學從先秦就已經開始了,到了漢朝時基本形成。到了宋代,訓詁學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時期,訓詁學出現了衰退,而在清朝則是訓詁學發展最輝煌的時候。現代則採用現代語言學的方法來發展訓詁學。

歷史上每種語言都在不斷地變化,古書中有許多詞義已經變化,或語法變化,歷史語言學家考證古書中詞的當代意義,編著出註疏書籍,為訓詁學。訓詁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漢魏以前的古書中的文字。訓詁學書籍有兩種,一種專為註疏某一本重要的書,逐字解釋全書的意義,如《論語註疏》、《毛詩註疏》、《韓非子集解》等;另一種是單純解釋古代的詞彙,蒐集古代詞彙,分類註釋,如《爾雅》、《說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後有對訓詁學的書籍進行補充、考證、闡釋的書籍,如《方言疏證》等。

三、音韻學

在中文語境中,音韻學往往特指漢語音韻學。音韻學研究語音在某個語言中作用的情況,以及其系統。與語音學有密切的關係,但是研究的面向大不相同。音韻學,相當於英語的Phonology,是針對某一語言作語音系統的分析。一般來說,目前學界談到漢語音韻學,其內含並不是針對漢語所做的音韻學,而是漢語的歷史語言學。

四、文字學

文字學,語言學的一個部門。以文字為研究對象,研究文字起源,發展,性質,體系,文字的形,音,義的關係,正字法以及個別文字演變的情況。文字學知識有助於改進和改革文字,為無文字的語言創製文字;對古文字的瞭解有助於歷史科學的研究。漢字歷史悠久,結構複雜,因此文字學在中國特別發達。@(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時,經過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寧織造府。曹寅的嫡母孫氏,當年小玄燁的奶娘,出來給康熙磕頭。康熙當時拉著她的手,對周圍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當時正是春天,廳堂前有萱草盛開,康熙手書「萱瑞堂」,賜給他的孫氏奶娘。
  • 冥冥中有定數!唐代書生靈魂離體入了冥府,預知三年前程,還陽後果然靈驗!書生靈魂離體所見,只預見他此生未來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觸發我們深入追索:命運安排的根據為何呢?那麼命運不好的,又怎樣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