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無國界 台灣醫療團蒙古義診埋希望種子

人氣 9
標籤: ,

【大紀元9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二日電)台灣醫療團八月底剛從蒙古及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義診回台,蒙古的朋友拿到貼著「TAIWAN」的藥袋,還有一份很實惠的刷牙用具,豎起大拇指感激來自台灣很直接的關懷。醫療團員認為,千里迢迢雖然辛苦,但醫療關懷無國界,這次可以在大漠傳真情,埋「希望種子」,感覺到很高興。

醫療團是由行政院衛生署醫院管理委員會執行長林水龍率領、台北醫院顧問江義雄醫師、中醫科主任許中華、復健科主任許振榮、中醫科醫師徐蔚泓,台大醫院器材維修組主任黃義侑、組長呂重明及工程師楊宗霖。

除了官方與半官方拜會活動,台灣帶來的「傳統醫學」也與蒙古醫界精英合作,在蒙古第二聯合醫院義診,看診的人相當踴躍,兩天就有五百名病患求診,蒙古人民對台灣的「科學中藥」更感興趣。

許中華表示,一位從蘇聯搬來蒙古的七十三歲婦人察滿蘇華,以俄羅斯話與醫療團醫師問候,看完診後還送醫師一對俄羅斯娃娃。也有一位八十三歲的病患,穿著英挺的軍服,身上別滿勳章,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率領蒙古游擊隊,抵抗日本的領袖。

來自巴瑪蒂克地區一位婦人,特別在小孩陪同下,遠從一百公里外,來台灣醫療團看診,許多病患盛裝打扮,穿著傳統服裝看診。

來自烏茲別克的六十歲婦人瑪利亞,在晚間八時醫師看診完後,還邀請團員到她經營的俄羅斯餐廳用餐。

為了直接與蒙古朋友溝通,許中華與徐蔚泓特別學了許多簡單蒙古語,與病患直接交談。他們還特別將印著「TAIWAN」的貼紙,貼在藥袋上。聽到蒙古朋友,豎起大拇指感激念到「TAIWAN」,醫療團成員的辛苦疲憊都化為烏有,認為相當值得。

除了「傳統醫學」義診,醫療團也捐贈洗腎機、超音波、牙科器材及輪椅等。許多病患一直問台灣醫療團何時會再來?許中華向大夥說,「來自台灣的關懷,不會停止」。

醫療團還轉往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訪問,並獲國會議長接見,也拜會烏蘭烏德市的市立醫院、蒙古第二大城大漢市市立醫院,洽談進一步交流事宜。

許中華趁著空檔,與四位蒙古年輕醫師及醫學生見面。還不到三十歲的年輕醫師彭谷得,半年前來台灣陽明大學國際學程修習碩士學位,曾隨蒙古醫師訪問團參訪宜蘭、花蓮、慈濟靜思堂,許中華當時鼓勵他們,結合共同理想與熱誠的醫師,組成服務自己國人的醫療組織。

彭谷得帶著他們的夥伴,在大漢醫院等了五個小時,才與台灣醫療團員碰到面。許中華說,他們看起來一點也不富有,卻充滿希望與理想,在大漠中,似乎露出醫療希望的曙光,許中華將身上所有的美金與蒙幣,交給彭谷得當成基金。

台灣與蒙古雖然無邦交,但是這幾年,衛生署設在署立台北醫院的國際醫療人員訓練中心,已經培訓蒙古醫師十一人次,與蒙古醫界累積友好合作關係。包含總理家庭醫師童依樂,烏蘭巴托市公共衛生處長歐芸碧醫師,及衛生部傳統醫學研究中心安摩兒醫師、傳統醫學科主任辛格、主治醫師珊碧格、外科主任塔米爾。

去年,衛生署副署長陳再晉也於蒙古捐贈復健醫療設備給蒙古第二聯合醫院,署立台北醫院院長黃焜璋至蒙古締結姊妹醫院簽約。

進一步實質的合作,已經讓蒙古人民感受到千里之外的台灣愛,許中華還計畫每次都與來台受訓的蒙古醫師提到「組訓蒙古醫療團」的計畫,相信類似台灣許多醫療團體在偏遠地區奉獻的精神,也持續會在蒙古發光發熱。

相關新聞
手術開一半 操刀醫生自己捐血
台灣人醫師協會義診團遠赴巴拿馬
慈濟醫療團隊前進金門展開兩天義診活動
蒙古發現2500年前保存完好的乾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