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娟談樂(4)巴黎的會客室-沙龍音樂

林杏娟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0日訊】十九世紀的巴黎,和現在一樣,一直以來就是藝術家們嚮往與熱愛的城市。這個在當時整個歐洲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像磁石般的吸引著各路英雄豪傑來此較勁、相會。地靈人傑的條件下,文人雅士聚會的社交場合竟成了主導藝壇走向的風向標。今天我們就來瞭解一下促成這個特殊文化現象的「巴黎的會客室–沙龍音樂」。

中產階級豪邸的會客室

藝術潮流的改變往往與社會這個大環境息息相關,我們在許多藝術作品中都能讀出一些創作時的「當下感」。藝術家們當時熱衷、關心的話題,也許就是下一部創作主題的來源。十九世紀的歐洲瀰漫著自由思潮的「浪漫主義」,這是一個強調個人價值、急欲擺脫傳統束縛、主張自由平等的時代。知識份子、藝術家藉著在一些社會顯要的家中所舉行的定期聚會,盡情自在的交流他們滿腔的熱血、對時代的抱負及理想。透過這些中產階級豪邸的會客室,也就是法文的「salon」沙龍,法國上流社會的交誼文化不斷的為文藝界提供「築夢的管道」。

愛之夢

法國歷史學家Claude Dulong說「書寫之前,是話語;創造之前,是交談。」社交形式也是交談的變形與延伸。那麼,音樂之於交談,又該如何做呢?在混雜著社會、政治、文化議題的藝術圈子裡,音樂如何取得立足之地?而時尚潮流與正統價值又該如何把握呢?聽聽李斯特所寫的「愛之夢」這首作品所傳達的時代訊息,也許能為我們解答這些問題。

http://www.youmaker.com/
這首「愛之夢」,十足符合了入主沙龍音樂的原則:具備「美」的一切條件。在美輪美奐的沙龍裡,貼切的舉止、合宜的應對、講究的外表…上流社會人士的教養盡顯其中。人們在有意識的「展現」中,將自己維持在「尊貴」的標準上。也許在一陣言論較量之後,音樂只是做為調和氣氛、助興之用。所以,一首優美動人、易於哼唱的旋律是絕對必要的。有了這個首要條件,還必須配上一些高雅、充滿浪漫氣氛的伴奏。這些伴奏通常採用音樂範圍較寬的分解和弦,以左手在低音如翻雲覆雨地推動著右手的旋律張力。

帶動沙龍音樂風氣的原因,其中也包括了鋼琴製造商的贊助參與。隨著製造技術的改良,廠商邀請鋼琴名家試琴之際也會邀約重量級人物出席共襄盛舉,藉此打響名號。而鋼琴家也把這樣的機會當做進入上流社會的踏腳石,因為音樂家的名聲在當時有大部分仍然取決於高層社會的意見。

在這一堆高手中,李斯特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尚未有唱片錄音的時代,能聽到現場演奏是極其珍貴的。李斯特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以他不凡的演奏技巧,征服了不少王公貴族。所到之處皆吸引了無數的崇拜者,成了當時的「超級偶像」。

當代沙龍的寵兒

音樂家在這樣一個較為私密的空間裡,利用拋向空中的每一串樂音吸引在場者的目光,以超越語言的方式和他們心靈溝通。也許在「談」與「彈」之間,音樂家更懂得拿捏的技巧。下面為大家摘錄了一段 蕭邦第一次邀請喬治桑到寓所參加晚會的描寫:
「…蕭邦的公寓裡,擺設著高雅的椅子和普萊葉大鋼琴,還有厚重的灰窗簾,配以暖灰色的壁紙。在光潔亮麗的地板上,鋪著幾塊地毯,同時還反射著燭光照射下的鋼琴。李斯特彈琴,奴裡唱歌,蕭邦則即興演奏梅耶貝爾新近成功之作「胡格諾教徒」中的一些主題。喬治桑很少發言,在火爐旁不停的抽煙。音樂完畢之後大家喝茶聊天,李斯特興致最高,淘淘不絕的說了一晚。…」
在這樣的場合裡,蕭邦最愛演奏「夜曲」。有人說「夜曲」最能代表蕭邦鋼琴音樂的氣質:溫柔、纖細、帶一點淡淡的傷感。任何人在這樣美好的夜晚聆聽到這款款深情的琴聲,怎麼能不如癡如醉呢?

http://www.youmaker.com/
蕭邦降E大調夜曲,作品9之2

白遼士在「論壇雜誌」的追悼文中,稱蕭邦為「當代沙龍的寵兒」。蕭邦一生中僅舉辦過三十場公開音樂會,以他的名氣、才華看來似乎不成正比。體質虛弱的蕭邦不適合東奔西跑地巡迴演奏,他喜歡為少數人彈奏,貴族沙龍正是他的最佳選擇。

蕭邦曾說:「巴黎是一座人們可以各行其事的城市。在巴黎你可以改行或自尋煩惱、或笑或哭,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沒有人會綁住你不放,因為所有的人都是這樣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在巴黎,蕭邦得以做自己、走出自己的路。音樂上,浪漫主義強調主觀、情感及更多形式上的自由,蕭邦的作品中充分反應這樣的創作趨勢。他引用了許多新的曲目形式,一方面方便表現他的創作理念,一方面也適應於當時的沙龍音樂要求。這類作品大多小巧精緻迷人,易於理解,其中有不少是專為沙龍中的貴婦們顯露身手用的人情之作。

──轉自《希望之聲》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964/81500-1.asp(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帕海貝爾的「卡農曲」就是利用了2個小節的低音主題,由數字低音樂器從曲子開始到結束,固定不變的反覆28次。就像建築物一樣,有了低音穩固的基盤,就可以在上面蓋出各種風貌的漂亮外觀。絃樂器以三個聲部輪唱旋律,一個搭一個,或前或後的出現。就像樓房一層、一層的往上加,錯綜複雜,最後成了宏偉壯麗的「聲音的建築物」。
  • 「聖母頌」是羅馬天主教的一種祈禱文,意思是「向瑪莉亞致敬、讚美」。一般在天使報喜節時以詩歌方式演唱。早期西方音樂發展與宗教有極大的關係,許多作曲家都譜寫過類似的曲子。這些曲子都透著信仰神的靈性之光,處處顯露出奉獻給神的謙恭和與世無爭的淡泊。
  • 小提琴有漂亮的外形,弧度優美的腰身,樂器本身幾乎就是個藝術品。造型簡單,但細分之下,居然有七十個組件。其中只要有一部分被更動了位置或受到溫、濕度影響,就會使音質改變,真的是既高貴又脆弱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 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萬世愁情。
  • 神韻音樂除了中西合璧的獨特配器、交響樂團的特殊編制,以及傳遞純善純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節目中,指揮陳纓還將為我們揭示另一個特點。它是什麼呢?
  • 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與古希臘神話有許多相似之處,天國與人間雖相距遙遠,卻又在關鍵時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隨著大鑼聲響,看那滿天眾神,雲集在仙氣繚繞、金碧輝煌的天庭之上。創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迴響,木管與豎琴的下行音型,描繪著眾神佛隨主層層下走入凡塵之壯闊景象。他們在人間開創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與文化之黃金時期。溫婉的弦樂彷彿仕女們爾雅靈動的舞姿,振奮的鼓聲猶如男子們蒼勁的步伐,讚頌著神傳文化在人世的輝煌!
  • 第一樂章(非常熱情的快板)充滿力量和柔美,同時有著強烈的音樂對比與強度。在曲式結構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鳴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創新手法也為後來的音樂流派奠定了基礎。音樂開始立即進入的小提琴獨奏、提前寫好而非即興演奏的華彩,以及樂章間的緊密連接以致觀眾幾乎無法鼓掌⋯⋯這些對於當時的觀眾都是很新奇的體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