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漫話柳活》﹙一﹚

滑稽二黃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柳活」雛形︰
相聲的「柳活」屬於學功跟唱哏。它是在天橋「撂地」形成的。

清末,天橋「撂地」表演的技藝,除練把式、耍大刀、盤杠子、拉硬弓、獨角戲、學口技、數來寶、拉大片、說評書、唱漁鼓外,還有單人做滑稽表演的。這類藝人憑藉巧舌如簧,能說善唱,精於表演,滿足觀眾的娛樂要求。

在朱紹文﹙清代相聲名家﹚以前,有的藝人以「說」為主,擅長說笑話。有的藝人以「唱」為主,表演滑稽說唱。這是「柳活」的雛形,最初有兩種表演方式︰

*表演方式一︰單人連唱帶滑稽表演。
1840年後,京劇正式形成,北京流行著丑角戲《花子拾金》﹙又名《拾萬金》﹚,說的是乞丐范陶,在街頭拾到一錠黃金,高興的唱起各種選段和小曲,自娛娛人。他學唱的內容最初是崑腔、弋陽腔,後改為京劇選段。曾在天橋「撂地」作藝的李廣義﹙藝名『老萬人迷』﹚,就仿學過《花子拾金》,進行化妝表演。

*表演方式二︰眾人表演的滑稽二黃。
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范有緣,又名范長利。相聲場子以「門柳」﹙開場小唱﹚招徠觀眾,就是從他開始的。1895年後,他拜朱紹文為師,正式說相聲,經常表演的段子有《全德報》﹙又名《竇公訓女》﹚等,摹擬的是高腔。他有八個弟子,繼承他的「柳活」的是郭瑞林﹙1887-1940年﹚。

*「柳活」名家︰
郭瑞林幼年在北京學演京劇丑角,後拜范有緣為師改學相聲,他的活路廣,演出的《山東二黃》、《雜學大鼓》等很受歡迎。最有特色的有兩段,一段叫《雜學竹板書》,是摹擬當時的數來寶、竹板書和蓮花落,學得很像。

另一段是《改行》,基本內容和現在演的相似,但所學的唱段和現在不同;其中有唱「梆子「的演員元元紅﹙人名﹚改行賣硬面餑餑,「京劇」鬚生李吉瑞﹙人名﹚改行賣包子,唱「蓮花落」的髽髻趙改行變切糕,唱「梆梆佛」的演員賣杏等。他嗓音很甜,學的都很像。

相聲的「太平歌詞」原來的唱法平直,沒有韻味,郭瑞林等作了改革,增添了韻味;後來又經王兆麟進一步改革,形成一種新調,叫他給唱紅了。

*滑稽二黃︰
從清末到四十年代,在天橋演出「滑稽二黃」最享名的是白慶林﹙藝名『老雲裡飛』﹚和他的兒子白寶山﹙藝名『小雲裡飛』﹚。1932年,素人《平民娛樂之怪傑》一文中描述了「滑稽二黃」演出的情景︰

「以紙糊成種種花冠,唱時冠之。略塗粉於面,本其變裝,或披破舊不堪之戲衣,皮黃作唱。故意惺惺學步,裝模作樣,學台上之聲容,悉以嬉笑出之。有時正襟危坐,有時扭扭擺擺,婢學夫人,媚眼橫飛。更有時醜態與妙趣環生,莊諧雜出,見者無不為之發噱。」

「唱詞既能信手拈來,頭頭是道,效戲迷遊街,目睹所過之形形色色,當及編入唱中,略無停滯,而又層出不窮,頗具餐花之妙。」

「一般平民,徵為號召,久之其名彰著,凡遊天橋者,無不聞其名,思之快觀。先農市場成立,由草地一躍為喬木之遷,居然列座設場,開懸牌大書『特約雲裡飛滑稽二黃,兼應堂會』字樣。」

近代的相聲名家侯寶林曾經在「雲裡飛」那裡搭班,像是他的《空城計》、《戲迷》等「柳活」段子,就是在「滑稽二黃」基礎上革新發展而成的。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太平歌詞”是用兩片竹板伴唱的北京民間小曲,是從“蓮花落”的曲調演變而來的。金受申﹙人名﹚《北京風俗曲》中指出︰
    「『蓮花落』與『什不閑』腔調相同,實有分別,一個人手敲竹板唱的為『蓮花落』。幾個人分唱,加上插科打諢的為『什不閑』,又名『拆唱蓮花落』,有時還可以加鑼鼓。」
  • 太平歌詞”裡面有一段《虎不拉訴功》,據說腔調受了北京“夯歌”的影響。“夯歌”也叫作“打夯歌”,是瓦匠頭兒領唱的小曲,邊勞動邊歌唱,自娛娛人。
  • 相聲號稱語言藝術,傳統相聲裡除了《俏皮話》專門用俏皮話組織成“包袱”外,其他段子裡也常常使用俏皮話。俏皮話,又叫“歇後語”,是民眾群體從生活經驗和生活感動中萃取的結晶,充分體現了民間幽默與智慧。
  • 以上我們介紹過各種被“相聲”藝術汲取營養的表演形式;包括評書、拉洋片、變戲法、數來寶、什不閑、蓮花落、太平歌詞、練把式、俏皮話…等等。其實對“相聲”藝術繁衍成長具有重大影響的還有“現掛”﹙即興發揮、即興表演,臨時現場抓哏﹚和“抓哏”﹙抓取引發笑料的題材﹚;此二者是直接從生活中汲取營養,也可說是更廣泛的“博採眾長”。
  • 相聲裡的“現掛”有兩類;一是根據時代背景,事先略作準備,上台加以發揮。另是事先沒有準備,台上見景生情,即興編演,藝人稱之為“撞出來的包袱”。此外,甲或乙臨場發現對方出了差錯,即時予以提醒或彌補,也屬於現掛。
  • 相聲演員上台表演,常常結合前場演出情況隨便議論幾句,以便穩定觀眾的情緒。
    即興創作的“現掛”反映了相聲的“現實主義”傳統。相聲必須愛觀眾之所愛,急觀眾之所急,代表他們的意願,反映他們關心的時事問題和生活問題,才能引起他們的“共鳴”。而“共鳴”,正是一切藝術形式特別是喜劇藝術,取得成功的前提。
  •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相聲的「說」、「學」、「逗」、「唱」,與「全堂八角鼓」有密切關係;也可以說,「全堂八角鼓」是相聲說學逗唱的「根」。因此,下文將對「全堂八角鼓」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對相聲說學逗唱的影響,略做介紹。
  • 「拆唱八角鼓」包括「說」、「學」、「逗」、「唱」、「吹」、「打」、「拉」、「彈」八項技藝,其中又以「逗」最為重要。從現有的資料看,丑角的「逗」與相聲所使用的“三翻四抖”、“諧音打岔”、“俏皮話”等十分類似。「拆唱八角鼓」丑角的「逗」,可能源於北京流行的「高腔戲」的丑角的插科打諢。清初,北京盛行高腔,並有「八角鼓岔曲」即源於高腔脆白的說法。
  • 北京圖書館藏有清代前因居士手稿本《日下新謳》一百六十首,其中一首描述民間藝人在雜耍館作藝的情形︰「萬年茶社好風光,雜耍紛陳歡樂場。八角鼓停碟子李﹙人名﹚,象聲接上畫眉楊﹙人名﹚。」詩下有註︰「萬年茶園,在鼓樓前,常以各班演劇。如遇無戲之日,則陳雜耍,然非技之最精者,不能登場供應。碟子李,畫眉楊,皆雜耍中著名專精一技之人也。」

    這裡提到的「象聲」,就是後來單口相聲的一種。

  • 民間藝人的特點是流動性大,不論「撂地」還是茶館、書場,哪裡掙錢多就奔向哪裡。張笑俠﹙人名﹚《相聲總論》載云︰「相聲以前只是在王公府第中的堂會中有,外間少見。後來學者眾多,堂會又少,實在不足維持生活,慢慢的便在台上說。又過了幾年,便跑到天橋地場上說去了。所以有一般人全管他們說相聲的叫做『叫花子』的。」

    其實,從子弟票友轉變為自食其力的藝人,和流落街頭的「叫花子」完全是兩回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