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嶽仙跡探微:峨眉山–蜀國仙山

牟梅
font print 人氣: 31
【字號】    
   標籤: tags:

位於四川省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峨眉境內的峨眉山,以其諸多的佛家勝跡以及秀麗的自然風光聞名於世,被稱為「蜀國仙山」,也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雲海、日出、佛光、聖燈」乃是峨眉山的四大勝景。峨眉山南北綿延23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其主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次峰金頂海拔3075米,不僅高於五嶽,而且在中國眾多的名山中,也算是最高的一座山。

峨眉山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總稱。大概是在秦漢時期,峨眉之名出現開始。晉代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杜宇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廓。」北魏時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裡記載:「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澄清,望見兩山相對如蛾眉,故稱峨眉焉。」西晉張華的《博物誌》、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宋歐陽文《輿地廣記》、南宋王象之的《輿地記勝》,《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以及《峨眉山志》等均有記敘。不過,人們通常說的峨眉山大多指的是大峨山。

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縣時,稱峨眉山所在地為峨眉縣,由此可見當時的峨眉山已是相當有名氣的了。東晉時,峨眉山又被稱為「大光明山」。據《華嚴經》載,善財童子於妙高峰上,觀峨眉如滿月,大放光明,故名。到了明代,印度寶掌和尚讚美峨眉山為「震旦第一山」。「震旦」指的就是中國。

峨眉山自古就是一座仙山。清代蔣超著的《峨眉山志》中稱,遠古時期的仙人廣成子就住在這裡,軒轅黃帝曾到此問道,廣成子授之以《三一五牙》經。西周時期,也有人上山修道。據晉代黃甫謐寫的《高士傳》記載:楚狂陸通夫妻,漫遊名山大川之後,定居在峨眉山,他結過茅廬的地方稱為「歌鳳台」,現在神水閣旁。

傳說與陸通同時代的魯國人公輸班,曾在今萬年寺下的象牙坡上營造大峨樓,至今遺址尚在。東漢時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在鶴鳴山和青城山修道期間,也曾到過峨眉山,並著有《峨眉山靈異記》三卷。兩晉時,西來的佛教開始在峨眉山上修建寺廟;東晉時,峨眉山成為普賢菩薩的道場。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記載普賢菩薩住地說:「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普賢),與其眷屬3000人,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普賢是梵語Samantabhadra的意譯,又譯為「遍吉」,是將妙善、妙德、賢德普施一切眾生之意。同諸大菩薩一樣,普賢也沒有真實的來歷。《第二菩薩經跡經》說:「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旬,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子名泯國,即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通常供奉於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右邊,是釋迦牟尼佛的右脅待。

據記載,東漢時期的隱士蒲公一次入山採藥,見一隻野鹿,「追之絕頂而無蹤」,忽見奇光。蒲公疑惑不解,特向當時西來華的天竺(今印度)僧人寶掌請教,寶掌告訴他說:「此是普賢瑞相,於末法中守護如來,現相於此,化利一切眾生。」恰巧,峨眉這一奇觀與《華嚴經》所記普賢菩薩住地十分相似和吻合。《格薩爾王傳》中說:峨眉山像一頭步履矯健的白色神像。這和普賢菩薩騎象登山創建道場的記載極其吻合。佛經中記載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天上的事物與人間是對應的,天上有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人間有普賢菩薩住地峨眉山似白色神像。公元三世紀,也就是在東晉時期,峨眉山成為普賢菩薩的道場,僧眾在觀心坡下建造了普賢寺(今萬年寺)。

在峨眉山上修行的僧人,兩晉以後比較有名的有唐代趙州禪師、悟達國師和明代無窮國師、妙峰禪師等。

唐宋時期,佛教和道教在峨眉山上並存。宋時,宋太祖趙匡胤還派遣以僧繼業為首的僧團去印度訪問。回國後,繼業奉詔進山營造佛寺,譯經傳法,鑄造了重62噸,高7.85米的巨型普賢銅佛像供奉於今天的萬年寺內。明代道教開始衰落,到了清初,一些道觀更改為寺廟,從此遍山菩薩金相。

東漢時期,峨眉山上開始建造佛教寺廟,一座叫普光殿,後擴建為光相寺,到了明代才改稱永明華藏寺;另一座叫初殿,至今仍在駱峰嶺上。印度寶掌和尚,曾結廬在天池峰下,其遺址現為千佛禪院(即洪椿坪)。三國時建左慈洞,晉代化城寺。截止到清代,峨眉山先後所建的大小寺廟有170餘座。著名的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頂華藏寺、萬年寺等。

金頂華藏寺坐落在海拔3077米的金頂,始建於晉漢時期,最初稱為「普光殿」,後改名為元相殿,又稱「銅殿」。因為其殿頂鎏金,瓦、柱、門、窗都是銅中摻金建造,在陽光下金光閃閃而得名「金頂」。

報國寺位於峨眉山麓,是人們進山的門戶,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原名會宗堂。寺內供奉著釋迦牟尼的大第子普賢菩薩、道家仙人廣成子、春秋名士陸通。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重修,並取佛經中「四恩」之一「報國主恩」之意,御賜「報國寺」名。後來又經過兩次擴建,其規模成為峨眉山下的寺院之首。

仙峰寺位於華嚴頂上。寺內有四重殿宇,後殿為捨利銅塔。寺外不遠,有一巨石名為「三峰石」,上刻有「南無阿彌普賢菩薩」和「仙圭」等字,寺名即由此而來。

洪椿坪坐落在寶掌峰下的一片叢林之中,因其有三棵洪椿古樹,故名。據說洪椿樹,五百年開一次花,五百年結一次果。洪椿寺建築面積為5000餘平方米,主要建築有觀音殿、千佛樓以及林森小院和禪堂、僧捨等等。藏經樓內世間罕有的寶物七方千佛蓮燈,上下刻有幾百尊佛像,七方角柱上還有九龍盤柱,上面還刻有雲龍怪獸以及神話故事圖案。據說是法能和尚在清朝末年所制。

洪椿坪觀音殿的右前方還有一泓人稱「錫杖泉」的清泉。相傳,明代時的香火旺盛,僧眾雲集,寺僧人數多時高達千人以上。但寺廟裡缺水,寺院住持德心禪師的祈禱,感動了天池仙女,就給這裡送來了一股清泉。直到今天,錫杖泉依舊四季不枯,甘甜清冽。

峨眉山的四大奇觀以佛光、聖燈最具奇異色彩。清代譚鐘岳曾有詩描述:「非雲非霧起層空,異彩奇輝迥不同。試向岩石高處望,人人都在佛光中。」佛光是神佛顯現給凡人的,是為了加深人們對佛的信仰的。據說峨眉山上最早看見佛光的是蒲公。而聖燈通常出現在黑夜。在峨眉山月隱星稀的夜空,在金頂捨身巖下的山谷間,數十道藍綠色的光點時閃時現,看似迎面撲來,然而卻轉瞬即逝。這一景觀俗稱「聖燈」、「神燈」,佛門弟子說它是「佛燈」。

唐朝大詩人李白作的《登峨嵋山》以絕美的詞句對峨眉山讚美道: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息。
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
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
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
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
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
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列為中國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位於今天河北省曲陽縣與山西渾源縣的交界處。它的主峰海拔高達2017米,為五嶽之最。恆山曾先後用名為常山、大茂山、神尖山等.......
  • 列為五嶽之一的南嶽衡山,位於湖南省中部的衡山縣。衡山山勢十分雄偉,綿延數百里,有大小山峰七十二座,其中著名的五峰是:祝融峰、紫蓋峰、雲密峰、天柱峰和石廩峰,均有仙人遺跡..............
  • 列為中國五嶽之一的東嶽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的濟南市與泰安、歷城、長清三縣之間,綿延420餘平方公里。泰山的主峰在泰安縣城北,海拔1530多米,高度居五嶽第三位,列在華山和恆山之後。
  • 列為中國五嶽之一的西嶽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縣城南。華山山勢險要,自古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
  • 列為中國五嶽之一的中岳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西北。它東西綿延60多公里,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共有七十二峰,最高峰海拔為1512米。明朝的文學家袁宏道說嵩山很像一條清瘦的臥龍。太室山,是嵩山的東峰,據說..................
  • 青城山在歷史上有諸多的稱謂。先秦時期稱為「清城都」、「丈人山」,秦時稱作「瀆山」,兩漢和三國時稱為「汶山」或「天谷山」,兩晉、隋唐直至開元十八年前稱為「清城山」,後稱「青城山」..................
  • 位於江西省貴溪縣西南部的龍虎山,綿延數十里,山上有二十四巖、九十九峰、二十多處神井丹池和流泉飛瀑,具有江南獨特的山靈水秀之韻味....................
  • 人稱「江南小武當」的齊雲山,位於安徽省休寧縣以西15公里的巖前鎮附近,東西綿亙15公里,面積110平方公里,海拔在580米上下。由白岳、齊雲、獅山、象山、太山、南山、茅山、岐山、萬壽山等9座峰巒組成,內有36奇峰、72怪巖、24飛澗................
  • 「奇峰嵯峨、繁花煙樹、飛雲蕩霧、溪谷幽深、道觀林立」描繪的就是被譽為「亙古無雙境之天下第一仙山」的武當山。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元獄山或玄岳等,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原均縣)境內,綿延260餘公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
  • 黃山有巍峨峻峭的三十六大峰,崢嶸秀麗的三十六小峰。「蓮花」、「光明頂」、「天都」三大主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被稱為「三天子都」。此外,黃山還有眾多的泉、溪、湖、巖、洞、潭等勝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