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春遊記

林炳坤 撰文

人氣 242

一想起遊春,總是不那麼起勁。霧氣深鎖的典型春天,伴着潮濕悶熱的空氣,讓人渾身沒勁,懶洋洋的。

今日春遊香港中文大學,卻有點兒雀躍。畢竟是第一次進大學,以前沒有機會,對大學新鮮的事物十分好奇。坐車沿蜿蜒伸向山頭的柏油路進發,峰迴路轉的路領着;我們前往中文大學。充滿盼望的我急不及待地希望一睹為快。


香港中文大學大埔公路入口(圖片來源:維基)

一下旅遊車,腳踏的是新亞書院的圓形廣場;口呼的是中大校園的清新空氣。往上一望去,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立於山頭的君子塔。君子塔外型酷似一把劍柄,一把由君子手握的劍柄,傲視山下。想像一位君子手握君子劍,鳥瞰山下,守護校園,是多麼的氣派!忽然耳邊傳來老師的呼聲,我連忙結束剛做的白日夢,趕去集合。

圓形廣場的兩扇圍牆刻有歷屆畢業生的名字,不少名人如銀行業鉅子鄭海泉先生畢業於1973年的經濟系。這特別的名牌唯新亞獨有。

隨大隊來到孔子像前。有名的新亞書院以文史哲著稱,推崇儒家思想。孔子樣貌溫文爾雅,敦厚和藹。像旁鑄了一根竹子,中通外直,代表君子虛懷若谷,正直不阿的美德。

離開萬世師表的銅像後,急步跑向大隊,免得太離群。乍眼一看,原來著名的合一亭便近在咫尺。合一亭之所以那麼出名,主要是由於亭的景色和隱含的理念。合一亭位於吐露港旁,前方有一水池。從池邊看出海去,水池﹑天空和海港群山居然自動融合起來,相互之間接合處了無痕跡。加上當天天色昏暗,大霧濃罩,天空看上去與水色幾無差異。從視覺上說,天和水根本是合而為一,分不清楚了。看看這絢麗而樸實無華,不可思議的景色,目瞪口呆的我終於領略到天水一色,水天一色的意思了。

合一亭的名字源於錢穆先生的<天人合一論>,指出人生和天命相輔相成,無可分割,二者合而為一。合一亭建構與自然環境配合得絲絲入扣。人置身於其中,猶如與天水一色的大自然渾融為一體,形成天人合一的景象。天人合一,這四字完全帶出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人與大自然本來就一體為生,相互依傍,人不是靠大自然之助才得以發展這般高等的文明?然而,人們卻不斷破壞大自然,不懂得飲水思源,不懂得珍惜所有。可否想到此舉如同自殺?會否終有一日自食其果?這時,眾人又再復前行,我只好依依不捨地離開這魂牽夢縈的合一亭。

隨路人走到大學本部,走入百萬大道。盡頭是大學圖書館,門前的就是聞名中外的雕塑「門」,像兩個人在打鬥,以太極互搏,型態生動,構思大膽創新。往崇基學院的路上,經過一條小溪,,驀然想起吳鈞的<<與宋元思書>>中的一句:「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小溪的流水擊在石上,本來的潺潺水聲化為了清脆的敲擊聲。令人心曠神怡。真不愧為天籟之聲。

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得知名為未圓湖。一說起「未圓」二字,立時想到的就是未能圓滿。世事難得圓滿!未圓湖所在的崇基學院,校訓「止於至善」,從字面上看來似與未圓二字相背。既然人生無法盡善盡美,難以圓滿,又何以止於至善呢?但我認為世事儘管未能盡如人意,事事圓滿,然而只要盡心盡力,於事事都竭力而為,便為至善了。未圓湖那不規則形狀,提醒人們應努力不懈,矢志追求至善。那獨特的形狀更令人印象深刻,一見難忘。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未圓湖旁獅子亭(圖片來源:維基)

未圓湖的對岸有一個亭,名為獅子亭。年年都有不少莘莘學子在此亭拍畢業照,用照片留不他們在大學生活最後一點一滴的美好回億,然後依依不捨地流着兩行熱淚,離開他們的家,投身社會。要到對岸去就必須要走未圓湖中的曲橋,曲橋蜿蜒曲折,代表人生的波折、挫敗。這時我才知道,曲橋的設計原是要我們走過這條比喻人生所經歷的波折的橋,將困難一一克服,才可到達代表成功,至善的獅子亭,達至盡善盡美。

走了一整天,雙腿疲憊不堪,於餐廳之中飽餐一頓下午茶後,便離開這可愛可敬的中大校園了。回想中大旅程,我覺得中大校園,至少是我到過的地方,處處都充滿特色,意味深長。合一亭,未圓湖等,都經過精心的設計,寓教育於觀景。這就是中文大學的特色!天空雖是一派灰灰的色調,替景色增添了一份蒼涼,掩蓋了充滿能量的陽光,然而卻掩蓋不了中大師生那份令人嚮往,對知識的追求和熱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加國亞省班芙公園夢蓮湖 上榜世界最美湖泊
組圖:2024台北國際龍舟錦標賽集錦
世界最豪華火車在印度 如移動式五星級飯店
日本香川讚岐滿濃公園百花爭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