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童谣充斥校园 前卫方式挑战观念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3月26日讯】“考试作弊有绝招,又能偷看又能抄,个个像个韦小宝,捉弄老师有技巧。”“找点空闲,找点时间,独自在家,把电视看看;带上倦容,带上心烦,打开书柜,把小说翻翻……”时下, 少年读书郎哼唱爱情歌曲已不是什么新闻,另一种语言调侃的另类“校园童谣”在中小学校开始流行,并在部分学生中广为传唱。

江淮晨报报道,李老师是初二年级的班主任,据他介绍,几天前,他偶然发现班里的几个调皮学生聚在一起“研讨”顺口溜,“我是中国人,不用学外文,英语不及格,说明我爱国”;“从前有个人,半夜不睡觉,来到小树林,看见一个人,穿着连衣裙……”顺口溜调侃的语言、低俗的内容和广泛的涉及面令李老师瞠目结舌。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是“另类童谣”面世的始作俑者。在其今年第一、二期合刊刊出的《新校园童谣31则》中,31首产自校园的新童谣——或者说顺口溜、打油诗给社会观念带来了巨大的震荡。

学生家长对校园新童谣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老师们感到自己成了恶意攻击的重点。在一家公司当经理的学生家长王子民对卷进顺口溜“漩涡”的孩子一筹莫展,“几个孩子成天在一起,不谈学习,不讲积极上进的东西,这样下去会不会毁了孩子哟!”王先生说,孩子传的顺口溜乱七八糟的,什么炸学校、上吊、抽风、跳楼等,乍一听真吓人一跳。什么“走走走,游游游,不学无术不发愁”,好像学习不好还挺光荣。什么“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得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等等,真不知他们整天想什么呢。

据了解,这种另类“校园童谣”不只是调皮的中学男生的专利,它们在初高中女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中也很有市场。而《少年儿童研究》的主编孙云晓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些校园童谣其实代表一种信号,是孩子们内心压力的宣泄,大人应该有宽容力和理解心。有人为这种“低级趣味”大惊失色,怕教唆坏了孩子,我并不担心。教育不能太脆弱,五加二(五天上课两天放假)等于零的效果,就说明我们给予孩子起初的东西太少了。

但是,如此前卫的观点,真的能够让社会所接受吗?有些媒体认为,尊重真实是需要勇气的,新童谣代表了一种说真话的方式。然而,说真话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相关文章
    

  • 大陆新潮童谣反映学生不满现实 (3/7/2001)    
  • 大陆变了味的“校园童谣” (1/7/2001)    
  • 美国新泽西州中文学校办演讲比赛 (11/29/2000)
  • 相关新闻
    大陆变了味的“校园童谣”
    大陆新潮童谣反映学生不满现实
    王友群:中共极度恐惧的三大表现
    【秦鹏观察】中国器官捐献?看好你的孩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