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用智慧农耕种下隙顶第一株茶

人气: 36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0年11月26日讯】(大纪元记者苏泰安嘉义阿里山报导)靠着智慧与坚持不断的耐心毅力,林玉杯终于在隙顶地区种下第一株茶树,并在锲而不舍之下抱回神农奖,使阿里山高山茶享誉国际。用智慧农耕使荒地变良田的茗茶达人—林玉杯。以往因为交通不便,想把自己的农作物送下山贩售改善生活,对靠山吃饭的林玉杯来说是奢望,嘉义县番路乡公田村隙顶一带,虽然终年烟雨濛濛,那时山城一带的主要作物是麻竹笋、桂竹笋、石篙笋或节令蔬菜,当然那也是聚落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林玉杯回忆;那个年代的年收入大约只有十万元上下,那是要维持365天家计的所有费用。

阿里山公路通车之后,林玉杯认为隙顶的春天已经展露曙光,当交通的问题解决就表示农产运输的问题解决,她大胆将合法承租的1.5公顷山坡地原作物铲除转种茶树,其行径曾让很多人为她捏一把冷汗,高海拔的气候与特殊的云雾带果真是茶树最佳的生长环境,其试种成功后,年收入也从原来的10余万元提升10倍到百余万元,成功的转换跑道,提升村民信心,村民便相继投入种茶行列,也因为林玉杯的无私倾囊相授,才造就隙顶地区今天繁荣的景象,村民对于这位邻家妈妈永远都存在着感恩的心。

林玉杯虽然学历不高,也没有水土保持的专业背景,但在重整山坡地建置茶园的同时,她是农家罕见带入“自然工法”概念的农户,大面积的地貌改变,唯恐土石流失,整地初期她便首创以“水泥板”固基护土,对防止土壤流失著有相当成效,第二期的茶园开辟,她也率先建置梯形茶园,并改用“砌石”的自然生态工法保护茶园,事实证明林玉杯眼光独特且胆大心细,近30年来,林玉杯的茶园依旧坚固如昔,连公部门都对她竖起大拇指。

当“有机”概念还不纯熟的时候,林女士便不惜成本以花生壳、花生粕、大豆特元素等有机肥料为施肥基材,民国88年她更自行研发以发酵的黑砂糖、牛奶粉茵安、高蛋白发酵成有机液体肥料,灌溉至茶叶根部,使茶树树龄及茶叶品质再次提升,因此建立其在隙顶地区“茶叶一姐”的地位,这些傲人的成就也让她夺得92年十大农家妇女“神农奖”的荣衔,这些耀眼的成就当然背后有先生苏小泉的全力支持,因此地方也以“玉杯装小泉”来赞美俩夫妻对地方的贡献,低调的林玉杯收起奖杯荷着锄头,又往茶园走去,这畦畦绿叶才是她生命的全部……。

俩夫妻在海拔千余公尺的山上披荆斩棘,逐渐建立起自己“庆典茶庄”的品牌,虽然忙碌,林玉杯从来没有忘记对地方公共事务的关注,也从来不吝啬对于公益事业的回馈,更从来未曾忽略对于知识的汲取,举凡家政班、社区发展组织、学校在地特色课程等,都有林玉杯的身影,长子苏庆文同样带有父母公益的血统,在繁忙的农务操劳下,接任隙顶国小家长会长,奉献教育,林玉杯目前也兼任隙顶国小“小小茶博士”的课程老师,与媳妇林雪卿是唯一婆媳档的特色课程师资,可谓牺牲奉献,造福桑梓不遗余力,为使志业得以延续,林玉杯也渐进指导儿媳接班,在人生无数方格的棋盘上,她要子孙坚守“勤仆俭约,与人为善”的基本,畦畦茶园是林玉杯与夫婿共同的结晶,很难想像“庆典茶庄”的事业已由其三子苏芳生带往日本发展,“庆典株式会社”早在东京落地生根,林玉杯把这样的成就归功各界的疼惜与上天的恩赐。

86年,隙顶与阿里山公路沿线以及邻近部落,几乎都已经被茶园占据,此时林玉杯又重新思考“鸡蛋与篮子”哲学,在吴庆福与吴振钦二位专家的指导下,林玉杯又大胆的投入“蝴蝶兰”的催花工作,经一年试验发现;隙顶地区的日夜温差大,具有天然条件优势,“璟馥兰园”也在全家的努力下打开知名度,璟馥兰园拥有1.200坪隧道式半自动兰园,为能在兰界占有一席之地,林玉杯除了订阅杂志进修,更自87年起就不断藉由国际各项兰展提升自我鉴赏力,璟馥兰园的声誉正逐日享誉于业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