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的来历

茹之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17
【字号】    
   标签: tags: , ,

在中国古代,鼓,不仅用于战争,而且成为民间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易经.系辞》中就有“鼓之舞之以尽神”的说法。春秋战国后,以鼓为击乐伴奏的民间舞蹈就更为繁多,甚至以鼓命名的舞蹈也开始出现。

山东沂南汉画中的《百戏图》较完整地记录了“百戏”演出的盛况,其中伴奏的乐器有钟、磐、鼓等打击乐器。在样式华丽的建鼓旁,一人身着宽袍大袖衣,侧身向鼓,双臂高扬,正欲击鼓,舞姿健美。

“鼓舞”中的“腰鼓”则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史料载,上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子,常用一个中空的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方式更广为使用,以秦国为最。秦汉时期,腰鼓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信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

此后,腰鼓多用于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到了宋代,多用于边关。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宁夏)的边界,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历千年而不衰。

1981年,在与安塞县比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发现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经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制作。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做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察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察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安塞腰鼓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由于是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分单打、对打、群打。这时的表演节奏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特别是领舞队员的蹦、跳、翻、跃、踢、蹬、踏、跷,使整个舞蹈显得雄浑强健,潇洒舒腿,高潮迭起。

目前,中国传统腰鼓所传递出的“力”和“美”,已经藉由美国神韵艺术团展现在了世界舞台上,同样博得了各国观众的喜爱。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由于古琴长期受到文人气息的薰染,古琴音乐已建立起自己一套完整的美学、乐律、记谱法、演奏技法以及指法等体系,故历来有琴道或琴学之称,因此,古琴音乐比起其他中国乐器较深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与审美情趣;在意境与韵味的呈现、古朴典雅与清渺悠远的精神境界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
  • 中国有着5000年的古老文明,道家的天人合一,返本归真,佛家的天堂地狱、善恶报应、生死轮回,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忠孝节义、师道尊严,这些都是普世的美德,代代相传。传统文化的伟大力量,几千年来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荣。
  • (shown)中国古人认为,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的来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并与天道自然运行的五行法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 (shown)琴之音韵清雅绵长,琴之文化博大精深,是古人心目中的乐器之王,现代称之为“古琴”或“七弦琴”。
  • “正”、“和”、“同”体现在正统文化和文艺、艺术的一切因素中。
  • “德”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组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中国五千年辉煌的传统文化只是追求一个德字,讲究一个德字,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就是突出人内在的精神超越。它要求通过内在的精神超越达到道所要求的境界。
  •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坚忍力的民族,隐忍谦让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美德。儒家的内圣、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都具有“忍”的内涵。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