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文字 化鸟飞仙

史清
font print 人气: 16
【字号】    
   标签: tags: ,

王次仲是古时的神仙。那时正是周朝末年战国时代,各国正相互征伐,策士们到处游说“合纵连横”策略的时候,王次仲正住在大夏山小夏山中。他认为当时通行的篆体字,写起来很费事而用处不广,而且人们很难在短时期内学会使用篆字。现在天下这么纷乱,事情繁杂,文字的普及是很重要的。王次仲就把篆体、籀体字变化成隶书。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认为王次仲改革文字为统一大业立下了功勋,就请他到秦国来作官,但王次仲拒绝了。秦始皇很生气,又派了使者去传诏让王次仲入秦,并对使者说:“我征服了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谁敢不臣服我!王次仲不过是一个书生,竟敢违抗天子的圣命,何等狂妄。这次你去召他,他如果再不来,就杀掉他,提他的头来见我,以正法纪,让他这种人再不敢傲慢抗上!”

使者到了山里见到王次仲,宣示了秦始皇的诏命,王次仲立刻变成一只大鸟振翅飞去。使者又惊又怕跪在地上不住的磕头哀求说,“您这样作,叫我怎么回去向皇上交差啊,皇上非杀了我不可。请大仙可怜可怜我吧!”那大鸟在空中盘旋了半天,故意落下三根翎毛,使者只好拿着这三支羽毛回去向秦始皇覆命。秦始皇向来爱好修道求仙的事,听使者说王次仲已经变成了神仙,挺悔恨的。王次仲变大鸟的地方叫“落翮山”,在现在的河北(古幽州),老百姓一直在祭祀他。

这段历史再次说明中国古代的文字、文化是神直接传给人的。中国古代是半人半神的社会,而这一切都是历史的安排。

附原文:

王次仲者,古之神仙也。当周末战国之时,合纵连衡之际,居大夏小夏山。以为世之篆文,功多而用寡,难以速就。四海多事,笔扎所先。乃变篆籀之体为隶书。始皇既定天下,以其功利于人,征之入秦,不至。覆命使召之,敕使者曰:“吾削平六合,一统天下,孰敢不宾者!次仲一书生而逆天子之命,若不起,当杀之,持其首来,以正风俗,无肆其悍慢也。”诏使至山致命,次仲化为大鸟,振翼而飞。使者惊拜曰:“无以覆命,亦恐见杀,惟神人悯之。”鸟徘徊空中,故堕三翮,使者得之以进。始皇素好神仙之道,闻其变化,颇有悔恨。今谓之落翮山,在幽州界,乡里祠之不绝。

(资料来源: 《仙传拾遗》)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汉字文化由字成词,由词成句,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其特殊的形象性,多义性,简练性与音乐性形成了我们优美的古典文学、诗词歌赋,正统汉字的内涵所反应的是古人敬天敬神的理念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遵守。
  • 德,被古人视为区分人和禽兽的标准,只有符合人应有的道德标准,才能称之为人。
  • 在我们数千年璀璨的神传文化中,先贤圣人们不厌其烦的教人要忍让宽恕、要忍辱负重,形成了丰富宝贵的“忍文化”...............
  • 数古汉字,见证的是一段古老漫长的文明,它以其浩瀚广博书写着华夏历史,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着世界。
  • 对父母的“孝”,是孝在小处的体现,孝是一个更广义的人的品德。
  • “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儒家提倡,推崇备至,教化民众,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重要法宝。
  • “孝”必须是符合善的,或者说应当是符合义的,义前面还有仁,再前面还有德,更前面还有道..................
  • 古人拆字是一门很高超的学问,甚至比周易算卦还准确有趣。因为中国汉字是神传文化,每个字都蕴涵着神赋予它的特定含义,每个字都是一个生命,它的笔画都不能随便改动的,一改动它的意义就变了。
  • 从道字的结构、形象、义理中,我们感受到了仓颉造字的神奇。知书达理的聪明人,能从神奇的中国文字中领会其深刻的内涵,观天文、识地理,找到自己人生的回归之路。
  • 大篆在我们当今社会中,已经不再是一种实用的字体,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和存在意义依然经久不衰,它的精神内涵、神性特点和传统艺术价值,通过许多归属大篆的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等留传下来的古人佳作,发挥其影响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