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李承澔气球创作 传达生命本质

人气: 1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23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慧敏台北23日电)气球创作如何呈现永恒价值?“气球达人”李承澔利用气球稍纵即逝特性,和社区大学学员集体创作“祈求树”,传达生命的无常本质,加上其中的祈愿卡,象征承载着人们的愿望。李承澔气球艺术师生联展27日到7月3日在北投毕沙罗人文艺术研究中心展出,这也是李承澔首次的师生联展。之前他都是举办个展或是和其他艺术创作者联展。

这次师生联展,李承澔将和内湖、北投、万华、松山和中山5个社大的55名学员展出57件作品,其中,大型创作“祈求树”是师生的集体创作,透过气球消气传达出生命的本质。这件大型创作将在6月27日开幕当天由学员和现场观众一起完成,再挂上各界的祈愿卡。

现场还将展出李承澔创作的原住民服饰。此外,学员将各自创作1顶帽子,观众可以在现场试戴并拍照。

李承澔说,气球很容易吸引一般人,特别是孩童的注意,因此,气球艺术创作让人对艺术没有距离感,所以在展出时要凸显互动的元素。由于使用的气球是环保材质纯乳胶,未添加化学成分,比起一般玩具气球色泽饱满,弹性佳,不容易破裂,不必担心民众互动时,气球会破裂。

李承澔自去年起在5个社大教授气球艺术创作,学员最小的只有幼稚园大班,最年长的是70多岁的阿妈。他说,气球艺术创作主要靠手眼协调,对小朋友和年长者而言是很好的肢体训练。

比起其他艺术创作,气球的创作品只能维持几天到几个星期,李承澔说,换个角度来看,气球创作却是相对容易,而且可以不断重制类似的作品;而每次的重制都会有不同的心境,这是其他艺术创作无法做到的;尤其,一般材质的创作品又无法传达像气球“消气”这种特性的感觉,这种特性让他在创作时多了一种动态的意涵。

从高中受到物理老师郑永铭的启蒙后,李承澔接触气球艺术已有10多年时间。2006年,他甚至远赴英国考取国际气球艺术家认证,当年与2007年更分获意大利气球艺术赛大型雕塑团体铜牌、银牌。2008年,他在大叶大学发表号称全球首篇气球艺术硕士论文“气球艺术发展及其艺术性感受之研究”,并取得艺术硕士学位。

李承澔在2006年成立创作坊,致力于气球创作艺术性、市民性、公益性的提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