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君子知命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40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1),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2),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篇第二十》)

【注释】
(1)知命:知穷达之分。
(2)知言:听言能别是非。

【语译】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一位君子;不知道礼仪,就无法立身于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辨别别人的好坏。”

【研析】
本章孔子对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论语》一书最后一章再次谈论君子人格的内容,乃欲塑造真正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延伸思考】
学习完《论语》一书,请回忆书中谈论到的君子该具备哪些修养和德性。

* * *
【相关资料】

良臣择主而事-魏徵的故事
李剑

魏徵(公元580—643年)字玄成,馆陶人,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旧唐书•魏徵传》称他“少孤贫”,但“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他博闻洽见,嗜书如命,广涉典籍,冷静善思,是一个胸怀政治抱负的奇士。

当隋炀帝荒淫无道、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反隋之时,魏徵先是参加了元宝藏的起义军,但又觉得看不清天下大势,心中茫然,便出家当了道士。后来另一支起义军瓦岗军首领李密非常赏识他,派人把魏徵请去,让他掌管军中的文书,这时的魏徵已经38岁了。

在李密的军中,魏徵的地位很低,他看到军中许多不足,曾主动进谏,但不被李密采纳。李密兵败降唐,他随李密入长安。后来李密心有不甘,又起兵反对李渊,不久兵败被杀。

魏徵认为李唐政权较有前途,就向李渊请求去招抚李密的旧部,取得了成功。征得李渊的同意之后,魏徵以国君之礼葬了李密,并撰文把李密比作垓下失败的项羽,意即李密虽然失败,也还是一位大英雄。他不怕李渊追究,实事求是的描述李密的态度和精神,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赞扬。从没有人指责他背叛李密,投降李渊。大概是因为天助李唐,而魏徵也是顺天意而行吧。

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徵非常有才干,任他为太子洗马,对其十分敬重。玄武门事变后,李建成被杀,李世民当了太子。魏徵被秦王府的人马捕获,囚禁狱中,待命处决。李世民听说魏徵是一个奇才,不忍加害,便派人将他传入府中。一见到魏徵,李世民责问道:“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呢?”魏徵没有巧言机辩,而是据理回答:“人各为其主。如果太子早听信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我忠于李建成,又有什么错呢?管仲不是还射中过齐桓公的带钩吗?”

李世民见魏徵说得既坦率又有理,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就赦免了他。魏徵为李世民爱才、惜才之心所感动,决定归顺李世民,竭诚效劳。李世民即位不久,就提升魏徵为谏议大夫,这真是得其所哉!魏徵自从为唐太宗重用后,“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他曾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指出唐太宗在施政方面的错误,不断提醒太宗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对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成就了魏徵的名声;魏徵敢于犯颜直谏,促成了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性格。魏徵的进谏和唐太宗的纳谏同样名垂青史,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昏君无道,天必罚之,弃暗投明,乃是顺天意而行。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看似不忠,其实不然。孟子曾说:“闻诛一夫纣奂,未闻弑君也。” 意思是说忠国不忠君,忠民不忠人。魏徵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或是苟延残喘而朝秦暮楚,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准则,那就是上安君国,下报黎民。观魏徵之忠,不是不忠,不是愚忠,不是小忠,而是大忠,忠于国家社稷,忠于黎民百姓,所以他才成为名垂千古的良臣。

【课后作业】
请讨论:故事中魏徵的哪些作为符合本章所提之“知命”、“知礼”、“知言”?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说:“对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种。喜好以礼乐节制举动,喜好称道人的好处,喜好多交贤友,都是有益的。喜好侈肆纵乐,喜好惰慢游荡,喜好耽溺逸乐,都是有害的。”
  • 孔子说:“不屈折自己的志节,不使自己的身体受辱的,这就是伯夷、叔齐的处事态度吧!”批评柳下惠、少连说:“牺牲自己的意志,降低自己的身份,然而他们说话切中道理,行为合乎思虑,但也不过就是这样罢了!”批评虞仲、夷逸说:“隐居独善,但合乎清高;放肆直言,但可称得上合于权宜。”又说:“我和这些人不一样,只要依道义去做,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 柳下惠当狱官,三次被黜免。有人说:“你为什么不到别的国家去呢?”柳下惠答说:“我用正道事人,到哪里不会被黜呢?如果我用枉道来事人,又何必要离开祖国呢?”
  • 一条扁嘴鲶鱼与一条蓝鲶鱼体型不相上下。凶猛的扁嘴鲶鱼死死咬住了蓝鲶鱼的头,扁嘴鲶鱼吞不下蓝鲶鱼,蓝鲶鱼也挣脱不了扁嘴鲶鱼的嘴,两条鱼就这样僵持浮上了水面。最后,两条鱼可能都会成为人类餐桌上的美肴。
  •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 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能做到“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便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辞辛苦地周游列国四处呼吁,为天下太平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 在《礼记.学记》中提到,在古时候的家庭中,如果父亲是当铁匠冶炼金属的,他的子弟因为从小看惯了这种熔合的技术,所以比别人先学会用兽皮缝合成袍裘,以作为日后学习的基础;同样的,一个造弓的能手,他的子弟也会先学着用竹、柳等柔韧的物品来编制畚箕,为将来造弓踏出第一步。
  • 袁盎,字丝,西汉时楚地人。他的父亲以前曾与强盗为伍,后来搬到安陵定居。在吕后时期,袁盎做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后来汉文帝即位,袁盎在哥哥袁哙的保举下,得以担任中郎的官职。
  • 赵高是个生性贪诈有野心的人,一心想要篡夺秦朝大权。秦始皇去世后,次子胡亥继位,即秦二世,赵高则当了丞相,可是赵高根本不把胡亥放在眼里。
  •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秦昭襄王知道后,很想得到这块玉,便派人捎信给赵王,愿意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赵王左右为难,送的话担心秦王不守信用,不送的话又担心强大的秦军来侵略。于是大臣缪贤建议赵王请蔺相如前来商讨应对之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