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义感恩

清言
【字号】    
   标签: tags:

王修,字叔治,三国时魏国北海营陵人,为人大度,非常重义气。

王修二十岁时到南阳游学,住在朋友张奉家里。张奉全家人都得了病,没有一个人去看望和照顾他们。见此情景,王修便独自留在这里亲自照料他们,直到他们病都好了才离开南阳。

初平年间,王修被孔融征召为主簿。当时局势动荡不安,一次,王修听说孔融有危难,便连夜奔往孔融那里。孔融每次有危难,王修即使休假在家,也一定会赶去帮助救援。孔融多次依靠王修而躲过危难,他曾对左右的人说:“能冒着危难前来帮助我的,只有王修啊!”

袁谭在青州时,征召王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多次诋毁贬低王修。后来,刘献因犯事可能会被判死罪。王修审理这件案子,他并没有计较刘献以前的旧怨,而是宽宏大度,秉公断案,使刘献得以免除死罪。

袁谭与曹操在南皮交战,王修当时在乐安运送粮食,他听说袁谭情况危急后,便急忙带人前去救援,但还没赶到,袁谭已被曹操所杀。曹操下令,不准为袁谭哭泣和送葬,违者祸及家属亲人。

王修到了后,为袁谭哀伤痛哭,并前去找曹操,要求收殓埋葬袁谭的尸体。他对曹操说:“我蒙受袁谭厚恩,如果能让我收殓他的尸体,之后即使杀了我,我也没有什么怨恨和遗憾。”

曹操钦佩于王修的义气,对其赞赏有加,便同意他的要求,并重用他。

一片真诚之心相待,重道义,感恩图报,才是朋友之间真正应具备和遵循的,这样彼此之间才会互相信任和理解,才能称得上是君子之交。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当天夜晚,他梦到县城隍到省城南门,撤走随从,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驾驶马车,并告诉农夫说:“你暂且跟我去参加会议!”于是,农夫便跟随他,来到一个省府县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和”一向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道德,是涵盖自然、社会、内心等层面与各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
  • 古人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重在实践,讲求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看似一个简单的“德”字,却紧密联系着朝代的兴衰。明君有德而国兴,昏君无德而亡国。历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见证德的价值何其威严。
  • 古人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
  •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桓荣被任命为议郎,教授太子读书。桓荣博学敦厚,光武帝对他十分满意。
  • 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过迁善,所以他才伟大而英明。
  • 书生余某,浙江鄞县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梦见自己进入文昌宫,见文昌帝君亲自送一位身材魁伟的男子走出殿阁,前有旌旗仪仗开路,后有节幢长队护拥,真是威仪万方,十分气派。
  • 杨溥,明朝湖广石首,授以翰林编修,后为当朝首辅,以有雅操、质直廉静而出名,被后人誉为一代贤相。
  • 刘君良,是唐朝瀛州饶阳县人。刘家几代人都遵循孝义同住一起,兄弟之间虽已到了四代,但还如同亲兄弟一般,无论是一尺布,还是一斗米,每个人都没有私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