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之后无郑和

远迈汉唐抚万国——郑和生平札记(下)

作者 : 刘翰青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共享太平

诟病下西洋之举者,多以经济原因为理由,称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明朝兵部尚书刘大夏语)这种说法影响颇广,以致后世很多人认为,明朝所施行的朝贡贸易,一定是蚀本生意。

事实并非如此。当时海外使团带来的贡物除了方物,还有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附进物,后者的数量往往超过进贡方物数十倍。对此,明政府采取官府收购的办法,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以苏木、胡椒为例,明朝政府以苏木和胡椒作为支付给京师文武官员的俸禄,进口价只是卖出价的五十分之一,转手赢利就达50倍之巨。据说,郑和下西洋以后,大量苏木、胡椒输入,“充溢库市”,明政府以此折赏和折俸支付给文武官员,一直到成化七年(1471年)才用完,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时人评价为“不扰中国之民,而得外邦之助”。

由此可见,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说法,不过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罢了。郑和下西洋,一方面,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传播四海,使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使明帝国与海外各国互通贸易,对大明王朝的经济极为有利,确实实现了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理想。

环航全球第一人

郑和于20余年间,七下西洋,随行人员近三万,船队规模庞大,每次航程都达数万里,遍历亚非数十国,近年更有西方学者提出,郑和舰队到达过美洲,甚至已经完成环球航行。

关于郑和舰队到达过美洲的说法,是由前英国王家海军潜艇司令加文.孟席斯在他的著作——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最先提出的。孟氏的证据确实相当有力,他认为郑和航海到达美洲的第一个证据就是地图。

《郑和航海图》不仅是船队运用多种航海技术的真实记录,也是15世纪以来中国对各国记载最完备的地理图籍和最精确实用的海域航图,是郑和抵达美洲的最直接证据。第一张整个世界的航海图出现在1428年。北美洲大陆、南美洲、澳大利亚、纽西兰,以及整个太平洋都清晰地出现在数张航海图上,还有好望角。

哥伦布等欧洲探险家都在自己的日志和书信中承认他们拥有航海图,谁都不能解释欧洲的探险家为什么会有地图。当时唯一有能力绘制出这种航海图的,唯一拥有远航船队、航海知识和航海记录的,只能是中国人。

“在出发前就知道要去哪里”,而“海洋面积有百万平方英里,绘制海图出动庞大船队,如果不是拥有世界上最大船队的中国人,你说还能是谁?”孟氏研究认为:“商人尼科洛.孔蒂在印度登上了一艘中国船,将这些地图带回威尼斯。 ”“1428年去威尼斯的路上,葡萄牙国王的长子得到了幸存的地图,并将其绘入了世界地图。”

从现今留在美洲一些小岛上的实物也可以证明郑和是航海第一人。那些小岛上有保存完好的中国人的文献纪录、地图和星相图;郑和船队经过的地方发现有中国的瓷器、陶器;在郑和宝船经由之处发现中国玉器;沿途小岛有带有中国特征的沉船残骸、锚以及渔具等。

还有关键的一点是,以郑和舰队的实力,完全有能力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

再无郑和

然而,这番轰轰烈烈的壮举,在永乐大帝去世后即告停止。宣宗时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不过是曲终后的余响罢了。之后,明朝施行海禁,“罢西洋取宝船”,使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给历史留下的,不仅仅是郑和个人的遗憾。

可以告慰郑和的是,人们没有忘记他,郑和当年所到之处,很多遗址被精心保护。在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垄、三宝墩、三宝洞,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在斯里兰卡郑和所立的石碑还完好地保存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等国都有三宝庙。在非洲索马里布拉瓦地区还有一个郑和村。

时至今日,仍有人对郑和的远洋提出各种质疑,比如,有人认为史书对“宝船”的描述可能比较夸张,其理由是,木帆船造到这样大的尺度,在工程学上是难以想像的。而根据巩珍《西洋番国志》记载,郑和宝船“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需要二、三百人操作的帆船,有44丈长、18丈宽则不足为奇。

类似这种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怀疑并非仅限于对郑和的远洋。比如,有更为不堪者,明明只有一点可怜的科普知识,却顶着什么科学家、院士的头衔,攻击中医等中华传统文化,还冠之以“伪科学”等罪名。实则,“伪科学”一词本身就很“伪科学”。

众所周知,西方现代科学是以线性的形式逻辑来认知事物的,然而自然界的变化却不能“听话”的按线性模式发展。相形之下,我们的祖先却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宇宙,这是西方现代科学思维模式无法理解的,然而,祖先们留下的很多东西却为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留下了佐证,大者如秦始皇墓,小者如阴阳鱼洗盆(注)等。

15世纪的郑和舰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的环境下,依旧“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历通衢者”,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绝不是仅仅凭借所谓“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就能实现的。

只可惜郑和的航海资料为人所毁,我们只能通过《星槎胜览》(费信着),《瀛涯胜览》(马欢着),《西洋番国志》(巩珍着)等少数几本书的记载想像当时的情境,先人的传奇故事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思。

翰青有诗赞曰:

幼逢惊变劫难多,
英雄意志未稍磨。
久历沙场显才俊,
天子诏谕寄重托。
七下西洋近卅载,
“远迈汉唐”抚万国。
贤名何必身前表,
丰功留待后人说。

戊子年冬月 于翰青草堂
(全文完)

注︰

浙江杭州博物馆内,收藏有一个青铜喷水震盆,此即“阴阳鱼洗盆”。震盆有双耳,大小如脸盆,盆底绘有四条鱼,鱼与鱼间刻有四条清晰的《易经》河图抛物线。只要在盆内加一半水,然后用手轻摩双耳,盆中刹那间就会波浪翻滚,汹涌澎湃,然后涌出四股二尺许高的喷泉,并发出类似《易经》中念震卦六爻的音响。

美国、日本的物理学家,曾用各种现代科学仪器反复检测查看,试图找出导热、感测、推动及喷射发音的构造原理,皆不得要领。面对中国古代科技创造的这一奇迹,现代科学只好“望盆兴叹”,成了不解之谜。

1986年10月,美国曾仿造一个青铜喷水震盆,外型虽极为酷似,功能却不济。它不会喷水,发音功能也很呆板,仿造是失败的。

青铜喷水震盆超出了现代科学技术所能解释的范畴,已成为当今世界之谜。

本文转自第345期【新纪元周刊】“历史新观”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288/11065.htm

新纪元杂志PDF版订阅(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马伶名锦,字云将。其祖先是西域人,当时人们还叫他马回回。
  • 天之为天者远矣,地之为地者久矣。及万物初生,日月吐丽天之曜,山川铺地理之形,动植有章,云霞焕彩,天下有文彰而光明,此文明之始,而造化之功,尤以人类之文明,衍生众部,分布九宇,腾珠焰以五色,历千载而蔚然。然至近世,时运迁革,三百年间世风陡变,一朝法末文明陵替,有巨孽炼形邪党,逞十逆荼毒天下,阳九之厄而三光既隐,百六之亏而山川脉断,万姓嗷嗷,天运剥极。然天道有常,势极必返,数九九将归一,运无穷以循环。于是地裂天崩九见苍穹尽空,法轮常转乃有大圣之出,履诸天之至尊,握乾坤之机枢,拯群生于坏灭,启文明之新运。是宇宙未有之鸿烈,洪微无上之功业,故非以区区万言妄述一二,仅以九章之书,仰赞文明之真统,顶礼道德之皇极。
  • 唐文宗(即李昂,纪元809-840年)经常视为珍宝的白玉枕,是德宗时于阗国贡献的。它雕琢得特别精巧,是稀世珍宝,被放置在皇帝寝宫的帷帐之中。有一天,却不翼而飞了。
  • 自古以来,社会道德普遍低下时,往往出现瘟疫流行。而人修养道德,就会避免瘟疫降临在自己身上;一个人重视道德修养,不仅仅对于自己有好处,对于家人也有帮助。以下是2则故事。
  • 苏轼学识渊博,熟谙儒家、佛家经典,其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艺术独树一帜,自成流派,皆具有极深的造诣,后人称其“诗、书、画”三绝。他强调为文需“明道”、“致用” 、“有补于世”,并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苏词风格多样,拓展了词境,创立了豪放恢宏的词风。
  • 陆游是南宋时杰出的诗人、词人,他自幼学习儒、道经书,后来又研习佛典,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词中,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和“气吞残虏”的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显着特色。
  • 汉代的上党人鲍宣,字子都,在年轻时,担任过上计掾的官职。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见一个书生,独个儿赶路。他见到鲍子都以后,就和鲍子都结伴同行。在路上,书生突然得了心痛病,子都下车为他按摩,但他还是很快就死去了。
  • 人类文明之发展,纵向而成人类历史,横向演出文明众部。盖如上章所述,人类历史始于神迹,发展运化皆由天意。而此一章则是对人类文明做一横向之论述,所谓文明众部者,诸如文学、哲学、科学、艺术、杂技、百工等,虽汗漫无边,看似互不关涉,实则有一主脉可寻,或曰人类文明既为神传文明,则不唯文明纵向之历史出于神传,而文明横向之众部也必然在诸天之下有以神会而彼此相通。
  • 伊尹擅长用草药为人治病,药到病除,人称活神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