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杰谈波士顿华埠的历史变迁

人气 31

【大纪元2013年06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杨天仪波士顿报导)纽英伦华人历史协会(简称华史会)于6月1日下午﹐假华埠社区中心举办历史讲座﹐研讨波士顿华埠的历史变迁及社区反应﹐主讲人为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从事亚美研究的资深研究员刘仲岳与塔夫茨大学讲师陈家杰。演讲以英文进行﹐不少经历过五﹑六十年代华埠变迁的华人第二代也到场重温历史。

陈家杰现正在布朗大学就读博士生﹐他的讲题为“二战后波士顿唐人街种族与空间的争夺”(Contesting Race and Space in Boston’s Postwar Chinatown)。

他谈到波士顿唐人街从1950到1965年的社区环境和文化的转型。在20世纪50年代初﹐麻州和波士顿市的城市规划者在运动中开展了一些大型工程项目﹐大规模地改变了波士顿市的形貌﹐也导致了唐人街和其他中心城市社区发生巨大改变。

当时排华事件逐渐褪色﹐波士顿唐人街开始成型及壮大。当时政府在唐人街附近计划开展两大城市道路建设工程﹐一是1951-59年的中央动脉工程(Central Artery Road)用以快速疏通波士顿下城的交通﹔二是1963-68年的麻州收费公路(Mass Turnpike)﹐接通波士顿与其他城市(远至芝加哥)的交通。这两大工程被视为波士顿的经济命脉﹐而其交接口在唐人街﹐当时工程计划者并没有考虑有色人种社区如华埠社区的需要﹐令许多华埠居民被迫迁离唐人街流离失所﹐家庭和企业重要的社会空间被打乱。

华史会提供当时有种族歧视倾向的描述早期华人移民的历史图片。(摄影﹕杨天仪/大纪元)

陈家杰谈到了唐人街的不同社团以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参与市区重建及重建战后的美国城市。他以华人商会(Chinese Merchant’s Association)为例﹐华人商会1950年宣布了其重建唐人街的长期计划﹐重建破旧的楼宇﹐发展商业及支持华人社区﹐吸引游客来到唐人街消费。其核心项目是建设哈臣街20号的华人商业大楼﹐该楼于1949-51年建成﹐耗资约一百万美金﹐全为华人筹措资金及设计落成﹑楼高四层﹐满足社区活动需要﹐楼顶的古式凉亭更成为华埠地标。据说资金来自一众华商﹐1949年国民政府战败﹐华人原本希望存钱将来回家乡落叶归根的想法破灭了﹐他们转而将钱投资重建华埠。商业大楼的落成令他们甜苦交融﹐家乡不能回﹐但美国梦在逐渐实现。商业大楼标志着华人愿意也有能力融入美国现代化的社区。

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资深研究员刘仲岳是华人前进会的董事﹐参与了当时五﹑六十年代华埠种族人权抗争的活动。他探讨了当时华人与非裔在人权活动中的互相支持﹐如非裔人权活动家美尔‧金(Mel King)前来支持华埠成衣工人的维权运动。

珍贵的历史资料令与会者获益良多﹐会后观众展开了热烈讨论﹐不少走过那个年代的华人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相关新闻
华史会十四周年庆颁奖
华史会15周年庆特颁游子奖
华史会16周年庆 温馨回顾
华史会庆 回顾中餐史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