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礼乐文化精神(上)

作者 : 静远
font print 人气: 486
【字号】    
   标签: tags: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列为儒家“五经”之首,产生于周代礼乐文明之下,其价值不局限于文学,从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了周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观、信仰等,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以周礼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特质,是对华夏文化的颂扬。

《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各诸侯国与地方的歌谣;《雅》多为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颂》是专门用于祭祀宗庙、祈祷赞颂神明的乐歌。

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古人认为“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 天地同和,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人的外在的言行举止,要通过“礼”来加以规范,其基本特征是恭敬;而人内在的德性及心性,则要通过“乐”来提升,其基本特征是和。

《国语》说:“夫乐以开山川之风,以耀德于广远也……修诗以咏之,修礼以节之。夫德广远而有时节,是以远服而迩不迁。”礼乐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耀德广远”,使人归于天理正道。

诗歌与礼乐是相通与相辅相成的,因此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发源于诗,立身于礼,完成于音乐。

周代是礼乐文化辉煌灿烂的时期,礼乐文化在《诗经》中得到了全面的审美展示。《诗经》包括天文地理、宗庙祭祀、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观以及温柔敦厚的人文品格。

其基本句式是四言,兼有杂言,在语言上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既有声韵上的美感,又描绘出生动的形像,有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透过诗的自然朴实、言简意赅的言语,人们可以体悟到把《诗经》思想统摄起来的主导与核心话题是道德。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诗经》对礼乐文化的宣扬,首先反映在对祭祀典仪的歌颂

《礼记》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事神的节仪和规范是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诗经》中的《周颂》与《大雅》多为祈祷赞颂神明的乐歌,主要用于祭祀礼仪或重大典礼中,彰显出一种正大之气,《诗序》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周代祭礼首先表现在祭天之礼。《诗经》中明确表明中国古人对“上天”、“上帝”的敬畏和信仰,是上帝赐给人们的最大福祉和盼望。

周人以敬天为本,《大雅.烝民》中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上天造就万物并赋予其美好的德性,为其制定了法则,民之秉性攸好德行。

《周颂》中有许多关于对上天的赞美、感恩、祈福之祷,周人相信敬虔的祈祷必蒙上帝垂听,如赞颂上天的光辉普照,永恒无限:“明明上天,照临 下土”;赞颂天道的永远美好:“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诗经》中多次写到天、帝、天命,认为上天“惟德是辅”,赏善罚恶,掌握社会正义、人间善恶的评判依据,是周代世人价值观和道德信念的最高标尺。

《周颂.敬之》说:“敬之!敬之!天维丕思!命不易哉!无日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 兹。”意思是:“恭敬吧!上天如此明察,获得天命不容易啊!不要以为上帝不知我们所为,要知道他的使者不断来往于天庭,时刻地注视着你们呢!”认为人的所 作所为都要合乎天命。

《大雅.皇矣》中说:“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意思是上帝威明地监察天下,掌控四方,保祐人民,体察百姓是否安宁得福。天意要保民,敬天保民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思想,“求民之莫”就需爱民。

接下来有:“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不大声以色, 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意思是文王知道如何敬上苍,修己爱民,言行谨慎,一切顺从上帝的法则。由此可见,敬天的道德实践即“顺帝之则”。

周代祭礼还表现在祭祖之礼。《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史诗,都是周天子及诸侯祭祀祖先的祷词,叙事简约,格调堂皇,赞颂了后稷、公刘、古公亶父、文王、武王的业绩。

因这些祖先都能敬事上帝,明德保民,为政以德,所以是配天的主要祭祀对像,表达了天人相应的思想,体现出后人永记祖德,重视孝道,实现先人的理想追求等感恩和责任意识。

〈生民〉写始祖后稷出生时的神奇经历和他对农业的贡献:相传,姜原因踏上巨 人的脚印而怀孕,生下后稷,以为不祥,曾几度弃之。后稷被弃于荒道,牛羊哺乳;被弃于冰河,鸟翼环护,终因神佐而健康成长。姜原以为神,遂收养抚育他。

后稷播种百谷,教民稼穑,造福人类,在尧舜时期担任司农,掌管天下农事,受封于周地,被后人称为农神或谷神。

〈公刘〉写后稷三传至公刘,公刘大迁徙,择地而居,开疆辟土,辛勤耕作,国富民强。〈绵〉写古公亶父,他是公刘的十世孙,文王的祖父,设置官司、宗庙,建立城郭,为文王以礼乐立国奠定了基础。

〈皇矣〉写文王指导百姓农事,并实行礼乐教化。〈大明〉写武王秉承其父文王之志,讨伐商纣,仁政惠民的事迹。

周民族自后稷以来有重视农业生产的传统,几代圣君都能自奉节俭,指导人民农事,因此《周颂》中还有一些农事诗表现对上帝的感恩和对农神的祭祀。

如《思文》说:“思文后稷,克配彼天……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意思是后稷有文德,能效法上天……上天赐给大小麦,上帝以此养百姓。每当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时,人们要举行隆重的春夏祈谷、藉田典礼,祈求上帝赐丰收,天子亲率诸侯、公卿大夫、农官到周天子的藉田中犁地,如〈臣工〉、〈噫嘻〉、〈载芟〉是在始耕典礼上演唱的乐歌,描写出“千耦其耘”、“十千维耦”的盛大劳动场面。

秋天丰收后,还要举行隆重的报祭礼,如〈丰年〉为秋冬谢神的乐歌:“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人们表演关于农业生产的舞蹈,并把最好的食品放在祭祀用的豆器里,尊祖配天,以享上帝:“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讲修道成仙的故事,尽管故事不知发生在哪朝哪代,主人翁也无名无姓,但故事充满着哲理。
  • 时常在报端上看到或者在私下里听到不少中国人这样说:“我们是龙的传人”等等。乍一看,乍一听,还觉得挺美,可是仔细一想,就觉得不对劲了:中国人怎么会是“龙”这种兽的后人?而且中国古籍中从来就没有这个说法,尽管“龙”的形象自上古开始就已经存在。
  • 始皇在临死前不久,天上掉下来一块大陨石,后来陨石上被发现写着几个字——“始皇死而地分”。秦始皇查不出来是谁写的, 就把陨石周围住着的人全都杀掉了。这句话就是谶语,很快秦始皇死了后,被他灭亡的六国就纷纷复国,割据自己的土地。这个事件记载在《史记》第6章《秦始皇本纪》。
  • 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屠夫许方,他以杀驴为职业。他每次杀驴之前,先在地上挖一条沟,在沟上放置一块钢板,钢板的四角有四个洞,将驴的四个蹄子陷在其中,这样驴就不能随意晃动。
  • 传说在神造人之后,起初因为人的本性很善良,为人行事都很仁义厚道,所以时间之神便定下,这些善良生命的寿命为一千年。人人敬天知命,都很感激时间之神的慷慨,每逢节日便礼敬天地神明,凡事都要听一听,看一看上天的旨意。
  • 据大陆煤体2009年11月05日报道,一批专家在北大竹书保管的博物馆里看展品。为了防止观看这些竹书时说话唾液对竹书造成伤害,专家们观看时都戴上了口罩。
  • (shown) 郑和舰队的使命是要传播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宣示大明帝国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理想。远航途中无意间郑和舰队也充当了三次的“世界警察”,也就是民间流传“郑和擒三番”的故事。
  • 您相信命运是由自己心的善恶所决定的吗?这并非危言耸听......
  • (shown)郑和下西洋,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传播四海,使之深入人心;同时也使明帝国与海外各国互通贸易,对大明王朝的经济极为有利,确实实现了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理想。无怪乎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一文中感叹:“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 文化是中国古代地域文化中一块璀璨夺目的瑰宝。提起楚文化,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留下的光耀千古的《楚辞》;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世界乐器史上绝无仅有的曾侯乙编钟;享有“天下第一剑”美誉、在地下沉睡两千多年而不銹的越王勾践剑;以及迄今中国保存最好、品种最全、织绣工艺最精湛、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丝绸宝库”的马山战国丝织品;填补史书记载空白、被誉为地下书库的楚汉简牍;色泽绚丽、工艺精湛,占全国总数五分之三的楚秦汉漆木器;特别是一九七五年六月八日荆州凤凰山出土的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独具类型的西汉古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