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中修行

几世作茶仙 陆羽之歌表心迹

作者:任采真
font print 人气: 138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今人敬奉陆羽(公元733~804年)为“茶神”,表彰他在唐时整理并且实地研究中华茶文化的成就,作成了《茶经》传世,开导后人茶文化的风尚流传至今。当今之人很少谈及陆羽的文才和茶经以外的学术成就,因为他流传后世的作品实在寥寥可数。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

《唐才子传》卷三记载陆羽“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可见陆羽专研学问之精诚,穷究事理之专精,不见堂奥之妙不放心。又记载陆羽:“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可见茶神陆羽是个多才多艺、多学多识之人。

陆羽的至交好友皇甫冉,称赞其穷究事理的功夫:“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送陆鸿渐赴越序》)。*可见陆羽不只是长于茶事,也穷究诗歌的美学,又探究儒学、佛学,是个儒雅的寻道之人。

陆羽的好友,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称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见《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可见陆羽在以茶成名之前,已经是一身文学翰墨香;耿湋从陆羽的文才中洞见陆羽“茶之学”的专长深蕴,应是积累几世的天赋根基。

陆羽之《歌》

陆羽虽然在当时有诗名,可是留下的作品却非常少,寥寥可数。有二首收入《全唐诗.卷三〇八.张志和 张松龄 陆羽》,有一首题为句《歌》。后人以此歌中有六个“羡”字,因以名为歌《六羡歌》,不过却不能彰其歌本意。

这首《歌》恰恰是陆羽生命之歌、心迹表露:世间荣华、富贵、高官、权势皆不羡,就醉心于茶世界的表白,同时也映衬了陆羽不羡凡俗名利的高洁性格。

《歌》: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凌城下来。

《全唐诗》在《歌》题下有一注:“太和中,复州(按:可能是复州之误,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复州,竟陵”)有一老僧,云是陆僧弟子,常讽此歌。”复州老僧就是智积禅师弟子。可见此《歌》和智积禅师有渊源。

其水其乡 鸿羽落竟陵

竟陵城就在今天湖北天门,清乾隆朝的《天门县志》记载,天门县有一段约三里长的河道称西江,就在姜家河至截河口这一段。陆羽自号“竟陵子”,表白自己爱故土怀西江之情,引水思土,饮水思源。西江水流向竟陵城,就是西江开启了陆羽的世界;就是西江“水”漾荡着陆羽出生身世与禅寺煎茶的一段少年岁月。

陆羽是何许人?至今也没人知道他的出身。竟陵城龙兴寺的住持和尚智积禅师在一水边桥畔发现了一个小小孩,据说当时有大雁用羽翼覆盖、保护着他。智积禅师庇护了这个查不到父母、一个被遗弃的孩娃。

陆羽的幼年到少年期间,在禅寺度过了一段岁月。也有一说,智积禅师将陆羽交与城里学馆儒师,昔日的府官李儒公收养,他的季疵一名就是李家给他取的,疵来自陆羽脸上瑕疵。到了七、八岁,李儒公一家要返省,陆羽不愿添其麻烦,又回到龙兴寺。

陆羽小时候是跟着禅师学会煎茶的方法。禅僧的修行,茶是不可或缺的。陆羽给智积禅师侍茶,煎茶非常专长,禅师也最爱喝他煎的茶。

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长在禅院中,禅师让他出家是很自然的事情,陆羽却是不肯,耻于削发为僧。禅师就让他从事“枷蓝役”,当寺院杂役,做很多重活、牧牛等等。陆羽九岁属文,陆羽牧牛时,还在牛背上学写字。

陆羽虽然身在僧院身在儒,到了十二、三岁心迹仍然坚定,少年陆羽于是离开了禅院,进入戏班中。陆羽貌丑、口吃,可是却很风趣幽默又机智,在戏班中耍得很好,而且很敬业、很专业,研究的精神也在此发挥。《唐才子传》卷三中记载陆羽“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

奇人奇遇 尘埃陆羽仙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会中看到陆羽演戏,爱惜其材,助其离开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陆羽在那苦学儒家学问几年,进步神速。

不久,礼部员外郎崔国辅调任竟陵司马,他也非常爱惜、赏识陆羽的才华,两人因而成了莫逆。崔国辅帮助陆羽开展了踏访茶乡、名水之行。公元760年,青年陆羽一面避安禄山之乱,一面到江南茶乡湖州,从事茶的调查研究,从此之后,他就定居湖州。

唐代宗时曾经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等官职,陆羽都未就职。陆羽终于飘若绝尘之仙。

《歌》寄怀师之情

陆羽就好像绝尘的神仙,足迹迢递遍及名山好水,天下第一泉并不在家乡,然而为何他千羡万羡家乡竟陵的西江水?

唐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记有陆羽作《歌》*的因缘情境:“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陆羽听闻智积禅师逝世消息,哭了许久,于是作了此《歌》。

《歌》是陆羽生命之歌、心迹表露,从世间荣华、富贵、高官、权势中解锁,潜心专注于自己生命的追求,一心投入茶香世界。

然而,陆羽在听闻智积禅师逝世之后作此《歌》,只是表白自己不羡凡俗的心迹吗?谁能无考妣而自生?谁能无亲师而自成?智积禅师去世,正是陆羽之《歌》作成的时间,可是反映了陆羽这一点心迹?

智积禅师逝世,那也是陆羽离开龙兴寺多年之后了。十来岁的少年郎,挥别了救命恩师、挥别了故乡土,此后一去经年。“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再回首,竟陵故乡城依旧,恩师身迹着何处?

西江水流到竟陵城下,是偶然吗?是天作的自然;陆羽身在竟陵城水滨被智积禅师找到,是偶然吗?是命运的必然。然而,陆羽早飞离了巢、挥离了禅寺,不是投向功名利禄,而是去寻找茶的原乡、生命的真乡。永别了禅师!陆羽之《歌》不就是陆羽的“引”水思源,不就是再次对恩师的表白和感铭吗?!

据新唐书隐逸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记载,当时人们把不循俗的陆羽“比接舆”*,描述他“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可见陆羽的“狂”一贯他的生命,展现在对事理、物理的究根专注、表现在对人道的敬重坚持。

陆羽对茶学的痴心穷究的成果,就是他超脱凡俗的拘束,精行究道,俭德一以贯之的一个实证结果。

陆羽与智积禅师,他俩在尘世中状似不期然的结缘。一个未来的茶圣、一个有名的和尚,他们的结缘就是为了“茶”吗?人生聚散如短暂茶花的隐去,他们偶然相遇、自然地分离,一个未问归期,一个也没说归期。他俩这一生的永诀就是一首《歌》!陆羽《歌》里不说聚散,也不说别离,《歌》里淡墨说志趣,轻描铭心意!@*

参考注释︰

◎皇甫冉,字茂政。天宝中进士,授无锡尉。王缙帅河南,表掌书记,累迁右补阙。皇甫冉作〈送陆羽之越序〉,时鲍尚书防在越,陆羽往依之际,皇甫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 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陆羽列于《新唐书.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之篇。其中描述陆羽“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

◎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唐太子文学,分知经籍,侍奉文章,位正六品下。太常寺管宗庙礼乐祭祀之事宜,太常寺官职都是属于士人担任的清要官。太常寺长官为太常卿,正三品,副官少卿,正四品上。太常太祝管祝祷。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记载陆羽,云:“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其略云:‘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罍。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由此鉴之,今人见到新唐书载录的陆羽之《歌》,或恐不是全篇。@*

-点阅【茶中修行】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这茶诗中有茶味,茶味中有人间的寓意,茶诗中有深厚的人间情谊,全部都浓缩入55个字的“宝塔”中。《茶.一言至七言诗》玩了宝塔的形状,是一种高妙奇智的文人雅趣,是谁为谁作了这首奇趣的宝塔诗?内容说了什么呢?
  • 读过回文茶诗吗?人说回文茶诗奇趣无穷,与好茶同为一绝。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号东坡)对茶情有独钟,他的回文诗《记梦回文二首并叙》诗史上少见,吟之颂之,回还往复,余味回荡,好像好茶滋味口中回甘,久久不绝。
  • 日本“煎茶”之祖的“茶神”卖茶翁以大唐“卢㒰正流”自喻,把吃茶风尚从日本贵族、权贵阶层普及到庶民大众和文人雅士之间。
  •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间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无需茶席的布置、无需服饰的搭配、无需佐以什么音乐。茶的冲泡与供奉已表现了看得到的美感与境界,茶的品饮已表现了看不到的香、味与茶性的美感与境界。
  • 茶人除了要具备茶学的基本功底,对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宗教、哲学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养,尤其是抽象艺术,这样才能融合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环境成一件新的艺术作品,并从中创作出让自己与参与者都能享用的茶汤境界与茶道氛围。
  • 唐、宋、明三代都是中华饮茶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茶之神、茶之韵、茶之趣的影响直至今日。你知道唐宋明各代的古人是怎么做茶、饮茶的吗?体现了中华茶道的哪些特质特色呢?
  •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之《歌》展现了什么生命之道?陆羽一生中探索学问、穷究事理如何实践“精行俭德”的茶精神?才子耿湋赞美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陆羽一生兴趣闲雅著作许多种类的书,为何只留下一本《茶经》?
  • “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茶仙”卢仝和“茶圣”陆羽并现合一对儿,卢仝的《七碗茶歌》,怎么能成为一种茶家标竿的文化经典?怎么能在多种文化范畴与人生层面中,成了一种不朽的范式?
  • 拈花微笑,喝茶悟道。酒越喝越糊涂,茶越喝越清醒。品至清至洁的茶,悟至灵至静的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