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伦纳畅谈“道和义”

人气 40
标签: ,

【大纪元2016年01月15日讯】(大纪元记者杨天仪波士顿报导)中华多媒体协会3日下午,在中华公所举办“道和义﹑古与今”讲座。主讲人钟伦纳博士畅谈了古今的道和义。

钟伦纳,香港中文大学学士及硕士,波士顿大学博士,美国辛辛那提医学院副教授,长期在美国从事老年服务制度和社区发展等工作。

他认为,中文的道有深刻的涵义,在外文中没有完全恰当的翻译。英文的“the way”与道有相通的含义,道可以指天道、王道、正道等,初意简单而易辨,指通往目的地之途,逐渐变成规律、原则,谁掌握了原则与规则的界定权,谁便代表了道。

甲骨文只有“途”字,“道”字在晚起的金文才出现。金文的道字,很多时在下方加“寸”字,表示手的动作,“道”成了“导”,有导引的意思。《尚书‧洪范》中,箕子总结出“九畴”(九项大法),以天象检验君主行为﹕雨、晴、暖、寒和风如皆具备,又各按原有规律有序发生,则草木繁盛、五谷丰登。

但如果出现异常,则发生大雨、干旱等异象。“治道”与“自然之道”就相互关联起来,以自然力量来制约王权。老子将道视为“万物之母”,通过“修道”,人可以同化于道。

治国中执著于道的“守常”,固然有保守的倾向,但也有稳定文明的作用。“义”就有超越常规的意义。当王道失控时,建制不能满足基层的需要,民间就出现反抗,“义”就出现了,起义、侠义、行义等。但建制方面也会用“义”来提倡忠义的行为,拥护王权。

“义”又指公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假设义发自内心,发扬义端是每个人的责任。孔孟之道将“义”提升为华夏行为的至高标准,不让君权垄断。

《三国演义》有刘关张的结义,关公的义气,《水浒传》有“替天行道”的侠义,华夏文化对“义”非常重视。中文的“义”比西方的公义(justice)远为复杂。

“义”又分为非建制的义(纯义,义行双方可以全无关系,也不望回报)、半建制的义(有特殊对象及关系,如结义)及建制化的义(如忠义)。关公同时受建制、半建制及非建制推崇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义虽然比常道动荡,但最终源于原来的道。当社会变化快速时,道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民众多开展讨论与教育,对适应及认识新生事物很重要。“义”的出现,也是对当权者的警号,是解决执政者的问题的民间方式。

辨别“道”是为了顺应及发展,判断“义”可以助人解困及正己。

钟伦纳还讨论了西方的道,包括美国、希腊、巴西及土耳其的民主发展之道及问题,开阔了听众的思维,引导大家从古到今思考问题。◇

责任编辑:冯文鸾

相关新闻
钟伦纳:广东与中国
钟伦纳博士演讲“广东与中国”
“邓丽君经典之夜”花絮
钟伦纳谈易经 变中求贞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