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赏析:〈燕燕〉

作者:明珠

诗经赏析(小玉/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10239
【字号】    
   标签: tags: ,

 

《诗经.国风.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注释:

1.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燕,燕子;用“燕燕”这样的重字,形容飞翔中的燕子不止一只。于飞,谐飞、一起飞。差池,音雌持;燕子舒张羽翼飞翔貌。燕子飞翔的时候,双翅同时上下摆动,而尾翼的作用主要是控制方向。所以“差池”在本诗中的确切意思是“上下摆动”,“差池其羽”即“双翅上下摆动”,“羽”指燕子的翅膀。之子于归,那位姑娘要出嫁。野,《说文》:“野,效外也。”本诗指诸侯国国都的郊外(出嫁的姑娘是作者的姑姑。)

这四句的大意是:(春天)燕子舒张双翅成群结队的从南边飞回,姑姑要出嫁,我送她到国都的郊外。

2.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康熙字典》:“音詹。【说文】临视也。【韵会】仰视曰瞻。”“瞻望”是个词组,意即“抬头远望”。弗及,本诗指“看不到”。这两句的大意是:抬头远望直到看不见姑姑的送亲车队,我放声大哭,泪如雨下。

3.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颉,音结;颃,音杭;《毛传》:“飞而上曰颉,飞而下曰颃。”“颉颃”是个词组,用语气助词“之”隔开;“远于将之”中的“将”跟《诗经.鹊巢》:“百两将之”中的“将”意思相同,都是“送亲”的意思。伫,音住;《说文》:“伫,久立也。”伫立,长久的站立。

这六句的大意:燕子忽上忽下穿梭着从南边飞回,姑姑要出嫁,我送她到远方;直到看不见她的送亲车队,我长久的站立在那哭泣。

4.下上其音:音,指燕子的叫声。这一句是承接上一章的“颉之颃之(忽上忽下飞翔)”,大意是:燕子忽上忽下地发出叫声。

5. 实劳我心:劳,音义通“扰”,扰乱。这一句是承接上一句的“上下其音”,大意是:(燕子叽叽喳喳叫)声声都让我揪心。

6.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古代,兄弟或姐妹中的老大称为“伯氏”;老二称为“仲氏”。《诗经.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我们在古文中常见“不分伯仲”意即“不分大小”或“不分高低”。本诗作者的姑姑还有一个妹妹,即作者的二姑姑。任,音人;《说文》:“任,保也。”“保”即“保护、养护、守护”之意。 “仲氏任只”意即“(我走了)以后就由你的二姑姑照顾你”。只,语气助词,与“见只、觏只”中的“只”作用相同。塞,充满;渊,深;塞渊,心性宽厚、虚怀若谷。

终,始终、一直是。温,温和。惠,贤惠。淑,《说文》:“淑,清湛也。”此字多用于形容一位女子的性格清雅脱俗;“淑慎其身”意即“性情清雅并能敬慎守礼。”

这四句是送亲车队要离开时,姑姑对作者说的话,大意是:以后就由你的二姑姑照顾你了,她心性宽厚,一直都很温和贤惠。性格清雅并能敬慎守礼自身。

7.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先君,本诗指齐国的首任国君姜太公(齐太公);姜太公刚到齐国上任时,齐国还是个小邦国,姜太公在那开疆拓土,施行仁政,齐国才有后来的规模,成为西周时期最大的诸侯国之一。“先君之思”这一句也是姑姑对作者说的话:“你要经常思念我们的先祖,并依照他的德行去要求自己。”勖,音蓄;勉、勉励;《说文》:“勖,勉也。”寡人,古代诸侯国君的谦称,本意为“寡德之人”。

这两句的大意:(姑姑还对我说)“你要经常思念我们的先祖,并依照他的德行去要求自己。”姑姑的这番话语,这么多年了一直鼓励着我,去当好一名诸侯国君。

赏析:〈燕燕〉这首诗的作者是齐庄公[1];齐庄公于公元前795年-公元前731年在位64年,他是周朝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诸侯国君。齐国也是在他任上得到了休养生息并恢复了国力。齐庄公的祖父齐文公有两位嫡生女儿,长女嫁给周宣王为正妻,史称姜后或姜王后。次女在公元前808年,嫁给晋国的国君晋穆侯为夫人,史称姜氏[2]。

齐庄公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懂事之后就由姑姑(姜王后)帮忙照顾及教导。而姑姑出嫁的时候,齐庄公才7岁。姜后在周幽王登基之前就去世了。这首诗是为了纪念姜王后而写的,创作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85年前后。

或许对西周末年及春秋时期各国地理位置有了解的读者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如果是讲姜后出嫁的事情,为什么她的送亲车队是往南走(远送于南)而不是直接往西行穿过晋国呢?因为西行就要经过长狄、赤狄、姜狄等少数民族部落的地盘,那条线路很危险。西周末年那些少数民族部落的实力很强盛,并经常与齐、晋、卫等诸侯国开战。有意思的是,在西周末年发生的两次史上有名的“千亩之战”,两次战争的统帅刚好都是齐庄公的姑丈[3]。

所以,不管是姜后出嫁往镐京(西安市西南一带),还是后来的姜氏出嫁往冀城(山西省冀城县,晋穆侯时期的国都),都是从当时齐国的国都临淄出发,沿着淄水南行至牟地(莱抚一带),那时的国道分为两条,一条继续南行往鲁国,一条往西南方向行走,途经卫国。不管是去镐京还是去冀城,都要途经卫国。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春天)燕子舒张双翅成群结队的从南边飞回,姑姑要出嫁,我送她到国都的郊外。抬头远望直到看不见姑姑的送亲车队,我放声大哭,泪如雨下。

燕子秋去春回,春天是燕子飞回的时候,天上的燕子成群结队的从南边飞回,可是这时候姑姑却要往南行出嫁(春天是嫁娶的好时节,特别是天子的婚姻更不可能故意去违背周礼的规定)。另外,周礼还规定了,诸侯国君的女儿嫁于天子时,整个诸侯国卿这一级的官员,全部要去送亲[4]。因此这个送亲的队伍就很庞大。这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天上的燕子成群结队的从南边飞来,地下的队伍却往南边离去,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反差。而对当时还是儿童的齐庄公来说,心理上的冲击就更大;因为他从记事开始,就是姑姑代行母职,由姑姑教导,所以把姑姑当成母亲那样看待。

他听大人说姑姑要嫁到很远的地方去,7岁左右的孩子肯定不知道王后也有归宁父母这一说,以为再也见不到姑姑了,所以当送亲的车队渐行渐远消失在他的视线时(瞻望弗及),他就放声大哭(泣涕如雨)。

本诗的作者用这种手法来描写场景,以烘托其孩提时代对姑姑的惜别之情,很值得我们在文学创作中学习及借鉴。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子忽上忽下穿梭着从南边飞回,姑姑要出嫁,我送她和她的车队到很远;直到看不见她的送亲车队,我长久的站立在那哭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燕子从南边飞回,忽上忽下叽叽喳喳地叫。姑姑要出嫁,我送她到国都的南郊。直到看不见她的送亲车队,(此时燕子的叫声)声声让我揪心。

本诗的前三章通过反复咏唱的方式来表达孩提时代的“我”对姑姑的仰慕及惜别之情,这样写还有一个用意是为了种下一个“因”,而第四章就是这个因所结的果。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姑姑临行时对我说)“以后就由你的二姑姑照顾你了,她心性宽厚,一直都很温和贤惠。性情清雅并能敬慎守礼。”“你要经常思念我们的先祖(太公望),并依照他的德行去要求自己。” 姑姑的这番话语,这么多年了一直激励着我,去当好一名诸侯国君。

前三章的反复咏唱,都是为了这一章做铺垫。这一章的言外之意是说:因为自己对姑姑姜后是如此的仰慕,是如此的不舍得她离去,所以她临行时给我说的那番话,至今都还在我的耳边萦绕。并激励着我去继承先祖的遗志,当一名好的国君。

本诗第四章前四句话虽然是姜王后说的称赞别人的话,作者引用出来,其实是想用姜王后的话来赞美姜王后。为了各位读者更好的理解本诗第四章的内涵,笔者在这里说一个姜后的故事,此故事名为〈姜后脱簪〉,记载于《烈女传》中[5]:

周宣王姜王后,是齐国国君的女儿。她贤惠而有美德,不合礼义的话,她从来不说;不合礼义的事,她从来不做。周宣王有一段时间经常早睡晚起,而且不让侍寝的妃子等离开寝宫。而依照周礼规定,侍寝的后妃等必须在每天清晨宫中的鸡人官报晓、乐师击鼓告旦后就要离开,并鸣佩而去。

姜后发现周宣王沉湎于淫欲之中后,她自己脱掉发簪及头上的珠玉耳坠,到王宫中的永巷待罪。(永巷为王宫的长巷,为宫人犯事等待处理的地方,唐朝及之前朝代的皇宫都有设立。)然后姜后让傅母(保傅)传话给周宣王曰:“妾之德行不佳,淫欲之心很重(妾之淫心见矣),因此君王才会喜欢女色而忘记了遵守道德礼仪,并因此而造成君王失礼而很迟才临朝。君王如果沉湎女色,就会逐渐骄奢淫逸,这也是国家衰乱的开始。这个衰乱是妾身引起的,恳请治妾身的罪。”周宣王听说此事后很感动,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说:“是予一人没有遵守道德礼仪,与王后无关。”并亲自去永巷请回姜后,从此以后每天都很早就临朝并很迟才退朝,西周亦有由衰转盛的迹象出现(周宣王执政的前三十年确实如此)。

汉.刘向在文章后撰文颂曰:嘉兹姜后,厥德孔贤(她的品德非常贤惠),由礼动作(指事事依礼而行),匡配周宣。引过推让,宣王悟焉;夙夜崇道,为中兴君。

结语:〈燕燕〉这首诗是齐庄公为纪念姜王后而写的,这首诗篇的写作技巧及所表达内涵,都值得我们现代的人学习和借鉴,或许这就是孔子将此诗收录到《诗经》中的原因之一吧。

〈姜后脱簪〉的故事,我记得很早以前读过,但没有太深的印象。最近因为写文章需要,重新赏读了姜王后的这则故事,读完后,我感到非常的羞愧!为什么羞愧呢?

因为古代的一名王后,在看到别人有问题的时候,首先能够找自己的原因。而我现今所得到的一切,是古代的任何一位皇帝或皇后都比不了的;可是,我在发觉别人有问题时,常常都不能首先找自己的原因,我连古代的一位常人都比不了,又如何对得起赐给我这一切的师父呢?

[附注1]本诗的作者齐庄公名“购”。春秋时期还有一位齐庄公名“光”,公元前553年-公元前548年在位。所以也有学者将第二位齐庄公称为“齐后庄公”。

[附注2]《史记.晋世家第九》:“穆侯四年,取齐女姜氏为夫人。”西周后期从周宣王登基后(公元前828年),正史中记载发生的事情年代基本都很清楚了。“穆侯四年”为公元前808年,齐国是齐文公在位。

[附注3]《史记.晋世家第九》:“(穆侯)十年(公元前802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师。”“千亩”即今陕西省介休县一带。

《史记.周本纪第四》:“宣王不脩籍于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三十九年(公元前789),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周制,天子有籍田千亩(一说千里见方)在王都的南郊,文中的第一个“千亩”是指天子的籍田。第二个千亩才是“千亩之战”的战场,陕西省介休县一带。天子每年除祭祀外,最重要事情就是春耕的时候要带领三公九卿等官员举行劝农礼,并第一个下地干活。天子不亲耕籍田,等于是不供奉上天(宗庙粢盛须由天子亲耕籍田产出才算数),不承认君权天授。西周的衰败亦由于此。(天子的籍田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干活,但从春耕开始到秋收,天子必须起主导作用。)

司马迁这样写的用意非常明显:周宣王这边不亲耕籍田于“千亩”,那边在“千亩”就打败仗,这是上天对他的警告,可惜周宣王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附注4]《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相同等级的诸侯国),(诸侯国君的)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国君的女儿)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本文中的“公”是指“诸侯国君”。

[附注5]《烈女传.贤明传》:周宣姜后者,齐侯之女也。贤而有德,事非礼不言,行非礼不动。宣王尝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不才,妾之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乐色而忘德也。夫苟乐色,必好奢穷欲,乱之所兴也。原乱之兴,从婢子起。敢请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实自生过,非夫人之罪也。”遂复姜后而勤于政事。早朝晏退,卒成中兴之名。君子谓,姜后善于威仪而有德行。夫礼,后夫人御于君,以烛进。至于君所,灭烛,适房中,脱朝服,衣亵服,然后进御于君。鸡鸣,乐师击鼓以告旦,后夫人鸣佩而去。诗曰:“威仪抑抑,德音秩秩。”又曰:“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夫妇人以色亲,以德固。姜氏之德行可谓孔胶也。

颂曰:嘉兹姜后,厥德孔贤,由礼动作,匡配周宣,引过推让,宣王悟焉,夙夜崇道,为中兴君。@*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关雎不乱偶而居且勤劳,用以教化人,要求倾慕中的男女和结婚后的夫妻必须感情专一、勤劳……
  • 通过学习《诗经》也能大致的了解一些中医的知识。因为过去读书人不是每个都能在朝为官,即使不能为朝廷出力的,在乡中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民众,行善积德。
  • 本诗用“比”来起“兴”,“采采卷耳”象征着天下百姓;而卷耳的嫩叶象征贤人或贤臣……
  • 这神奇的诗篇,可说是一首预言诗。告诉人们当社会出现某种现象时,该如何应对…
  • 〈樛木〉诗中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不能有嫉妒心。那么君子或淑女应该怎么做才能去掉嫉妒心呢?
  • 古人常用螽斯比喻多子多福,或比喻此人因不妒嫉而多子多福。也可单用“螽斯”或“螽斯羽”来比喻宽容不妒嫉的品德。
  • 一位女子的妇德很好时,才能操持好家庭中的事情,才能庇荫一家人,这就是“宜其家人”…
  • 〈兔罝〉也是一首神奇的诗篇,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意思完全不一样,刚好一正一反。正的一面是讲太平盛世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反的一面是讲暴政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
  • 古人认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上天赐予的,所以古人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食物来祭祀天地神明。《诗经》中有很多这一类的诗篇…
  •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是反复的诵唱着追求美好的事物要合乎道德和礼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