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湾无心跳器捐摆脱争议 有条件开放

人气: 267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7年10月06日讯】过去无心跳器捐曾引“加工”争议,卫福部今天有条件明文开放。器捐中心执行长江仰仁说,无心跳器捐就是自然死亡后器捐,本身无争议,对等肾救命者是一大福音。

器官捐赠除活体捐赠,过去仅能做脑死判定器捐。脑死即脑干功能不可逆的完全丧失。

脑干俗称生命中枢,人的脑干一旦坏死失去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征象,即使使用呼吸器、叶克膜、药物及先进加护病房设备,脑死病人也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心跳停止,因此,在医学伦理上,才同意脑死病人可作为器官捐赠者。

脑死判定也相当严格,会先确定本人或家属有器捐意愿,并于脑干功能测试前观察12小时,除原本照顾的医师之外,医院将安排2名具有脑死判定资格的医师同时进行脑死判定,确认脑干已无功能,至少4小时后再由2名具脑死判定资格医师重新进行第二次判定。

不过,因器官捐赠来源受限,等器官救命者又大排长龙,部分医界人士一直希望拓展器官来源,无心跳器捐近年成为讨论热点。

面对各界声音,卫福部也从善如流,下午举行会议拟定共识,决议有条件开放无心跳器捐,只要病人或家属同意安宁缓和医疗且愿意器捐,再撤除维生医疗后、心跳停止5分钟后就可摘取器官。

过去无心跳器捐曾受议论,为了维持器官活性,可能装上叶克膜等体外循环系统、或施打抗凝血剂等药物,被外界质疑“加工”,且也有违安宁缓和医疗的精神;且因心跳停止的判定也莫衷一是。

财团法人器官捐赠移植登录中心执行长江仰仁晚间受访时表示,在1970年代中期脑死判定还没制订前,所有的尸体器官捐赠都是来自无心跳器官捐赠。无心跳就是自然死亡,在死者身上取器官捐赠并无伦理和法律上的争议;过去会引发争议是因加上叶克膜等,会有加工的疑虑。

江仰仁说,过去2年进行无心跳器捐讨论时,都反对使用在无心跳器捐者身上用叶克膜;但是,为了保持器官活性,适度开放使用抗凝血剂可避免产生血栓造成器官坏死,使用镇定、止痛药物也可缓解病人在撤除维生医疗后的痛苦。这些使用如果充分告知家属,都会被接受,不会产生争议。

至于心跳停要观察5分钟才取器官;江仰仁表示,死亡的判定从心脏停止的那一刻,5分钟观察期根本没必要,但为了“杜绝口舌”,因心跳一旦停止,医学上共识3分钟内脑部也会死亡,等于决定人体生命的2大重要器官都失去功能。

至于无心跳器捐后的器官活性,江仰仁说,根据国外研究报告,以肾脏来说,不管是无心跳或脑死判定器捐,预后差不多;其他器官可能会受影响。

因此,施做无心跳器捐时,他表示,一定会告知受赠者,让他们自由选择,但相信患者应该都会愿意相信医师,绝对不可能拿一个不能用的器官硬做。以台湾有7000多人等待换肾,每年却仅200人捐,开放后对等肾患者是一大福音。

台大创伤医学部主治医师郭庭均受访时也说,一般民众对脑死认定更难理解,不能接受为何心脏还在跳动,就说要器捐?无心跳器捐在一般认知中,更容易被接受。

郭庭均指出,选择末期病人、愿意接受安宁缓和医疗且愿意做器官捐赠者为无心跳器捐对象,就是确保维生系统已经无法救治病人,免除为了摘器官而不救人的疑虑和伦理争议。

同时,郭庭均也表示,过去也些病人明明愿意器捐,但因无法做脑死判定,无法如愿。如心脏衰竭患者,脑干并不会丧失功能,以脑死判定为捐赠依据,这些人根本不能捐。未来明文规定后,对病人、家属和劝募团队来说都是好事。

江仰仁语重心长地说,民众观念日益开放,都希望“好死”,相信未来愿意接受安宁缓和医疗者会愈来愈多,乐观看待无心跳器捐的发展。(转自中央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