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天定.拨开迷雾】

【命理】尽人事感天心 五度落榜生变状元

作者:泰源
《太上感应篇》有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3364
【字号】    
   标签: tags: , ,

道教经典的《太上感应篇》(也称《感应篇》)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在历史上,这本经典也带给不少人福份。上至朝廷,下至民间,注释、刊印传播者众多,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太上感应篇》旨在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能行善去恶“必获吉庆”。书中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告诉人,祸福都是人自己召来的,天地有神掌管善恶之报,行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果,一定如影随形。

《感应篇》最初着录于《宋史‧艺文志》:“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清初康熙年间,赵熊诏(字裘萼,号学了氏)编撰了《太上感应篇注训证》。他说旧传宋理宗登位后,曾用百万钱刊布这本书;顺治十三年,清世祖也亲谕刊刻《感应篇》,颁给群臣和贡举生。

他在《自叙》中讲到自己编撰此书的经历。他在康熙庚午年(西元1690年)秋试时,尝到第五次应试失败的痛苦,身心痛苦不堪的无泪,他打算带着平时所读的书和撰写的文章,投河自尽。但考虑到这样一来将会使父母伤心,因此犹豫不定。

几天后,他的父亲赵申乔看他尽日愁容满面,就开导他:

人生总有不如意之运,忧忧戚戚有什么用呢?“得失在天,修为在人,欲感天心,须尽人事”,我们这些德行学问浅薄的人赶不上圣贤修性的功夫,但是“强为善之念,何可一日不存”。

接着他的父亲又建议他编撰《太上感应篇注训证》,以自己的见闻,注解文句的出处,取真实的事证讲因果道理,若能“发挥事理,指陈祸福”,也可以作为自己修身的助力。如果书作成了,他会资助刊刻助人。

赵熊诏领受父亲的教诲,在编写此书的过程,感受到书中的每句话有如针灸,针对他的病痛处给予疗伤。他发现了自己生平造过失、造口业又满脑子妄念,已经习以为常而不知,却抱怨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报,让他在考场苦尝五次败果,原来是自己平素没有好好耕耘。

一年以后,书编写完成了,其父赵申乔便为他刊刻,又花十个月完成校对终于能够印刷出版。九年后的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赵熊诏中了顺天乡试,又过了十年,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荣登己丑科一甲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参与修纂《御定渊鉴类函》、《康熙字典》等大部工具书,入值南书房。由此看来,刊刻、传播善书也会积下善德得福份。

还有另一例,也是因助印《太上感应篇》而招来登第福报的灵验事例。

黄岩县书生杨琛,家中贫寒,然而平日乐于行善。他功名未得时,碰到一位善于相面的相士为他看相。相士说:“按照你的骨格相貌,有希望获取科第。但是,运不好,并且上考场时恰好逢克星。所以不极力做好事,福份难得。”

杨琛的心被他的话打动了,适逢当时乡里中的人正在酬集资金刻印《感应篇》。他心中着急,因为想捐献财物,又苦于家中生计捉襟见肘。他更加省吃俭用勉力资助刊刻了第十七号那一块刻印版。到了甲午年春天,他梦见神仙告诉他道:“已经按照你的愿望,将你排在第十七号了。”这一年乡试科举成绩公布时,杨琛果然中了第十七名举人。丁酉年春天,杨琛又刻印小卷本的《感应篇》送给人,以方便人们在车船上阅读。就在这年,他又考中了第十七名进士。

考试的名次,为什么和刻印经书的版数巧合呢?而且科举考试未举,怎能预先知道结果显示给当事人呢?这应是神仙有意彰显其中的因果报应关联,以鼓励世人“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切善行都能得到积累,能起到改变命运的好作用;反之,恶行也不会销匿痕迹,对命运则起了坏作用。@*

──点阅【命运天定.拨开迷雾】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人邵艺洲,性情爽直,喜于交游。有一次他在街市上偶然看见一个卖艺乞丐。这乞丐舞弄的刀剑棍棒,各种各样,都能出神入化,绝妙异常。邵艺洲心里明白此人本领高强,不是寻常的乞丐。……后来他们怎样变成了生死之交?
  • 清朝的华亭人汪瑾,五十多岁时在京城仍然布衣不第。秋风吹起,他十分厌倦在外客游,动了思念家乡之情,便乘船南归。在归途他遇上了不寻常的事。阴阳两界人事相通的事给世人展现了善恶终有报的道理。
  • 一对来自不同家境、贫富差距极大的男女同学,有志竟成终成眷属,但是,后来遭逢战乱生离死别……,道尽人生无常。
  • 距离嘉兴三塔湾二十里,有一座塔孤零零地立在官塘旁边。塔上下共七层,高约十余丈,中层刻有“鹤秀”两个大字。塔面临大河,背后全是农田,旁边并无寺庙。路过的人以为是当地人为镇压风水方面建造的塔,但却不知道塔名是什么意思。后来问秀水县的人,才知道塔并非为风水修建,而是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 浙江海宁地区有一姓查的人,在科举考试上一直很不如意,考到了四十多岁时还没有考上,家中十分贫苦。有一天,他来到了关圣祠祈祷,随后求得一签,签诗中有“南贩珍珠北贩盐”一句,于是打算放弃科举考试,进入都市去经商。经商无着,因缘际会,因为帮助了他人,助成了他的事业。
  • 王皇后与永历帝感情非常好,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们患难与共,相互扶持,将风雨飘摇的南明苦苦撑了十六年。示意图。(公有领域)
    一个书生遭丧父之痛时,未婚妻被改嫁,赴考之日正是他失婚之时。后来他幸逢贵人,竟然帮他找回了未婚妻,挽救了婚姻。这事是怎么发生的呢?
  • 何医生给两人病情相似的人开了同样的药,结果却大不同。他茫然若失地说:“今天才知死生在命,不在药的功效,也不在医生的技术啊。”从此闭门谢客,许多年不再谈医术了。
  • 粤语中有这样一句方言:“财来自有方,唔使咁彷徨。吃几多,着几多都系整定噶。”意思是说:一个人发起财来自有它的方法,无须你煞费苦心地去筹谋。吃多少,穿多少,用多少,都是注定的。本文的故事就能反映出这一点道理来。
  • 成公为人耿直,性好善良,老了就在水边建了一座茅庐,以捕鱼为生。有一天,天快黑的时候,有个穿着湿衣服的人,哭泣着走来,成公以为他是个掉落水中而爬上来的人,于是就叫他进来,准备办了酒饭,要招待他吃一顿,暖暖身子。后来这两“人”发生了一段“超人”而感人的故事。
  • 父亲欠下巨债忧闷丧命导致家庭变故,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孩子和母亲被骗入“瘦马家”,等待她的是养肥后被出售的命运。直到“买主”来“挑货”那一天,她才豁然明白!面对艰苦余生,她怎样选择?屈从偷生?还是“宁做乞丐而死,而不受辱而生”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