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宋词】他的伤春词外柔内刚 别有洞天

文/箫史
明 钦揖《松下高士》。(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507
【字号】    
   标签: tags: , ,

提及辛弃疾,大部分读者都知道他是著名的南宋豪放派词人。他的笔风沉雄豪迈,诸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名句皆为人熟稔。但这位一心报国的壮士也有婉约伤春之时,其《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不仅将暮春之景写得令人肠断,也藉惜春之情与女子之遭遇抒发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情怀,可谓柔中带刚、哀中有愤,值得细细品读。先来看原词: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大纪元制图)

倘若不知作者是谁,恐怕逾半数读者都会误以为该词主写某位闺中女子为落红而悲、因遭妒而苦;而当看到“辛弃疾”三字并了解作词背景后,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便不难理解了!

彼时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收复中原希望渺茫。淳熙六年(1179)春,辛弃疾四十岁,南归已十七年之久。他心怀扶危救国之志,主张收复旧山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壮志未酬,反因此遭排挤打压,难得重用。四年内他改官六回,而此次又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远离战场前线。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他触景生情,故赋此词倾诉其苦闷之情并表达对南宋前程的深忧。

再回头品读这首词,您就会发现原来胭脂皮下藏了个大丈夫,辛弃疾藉景并用典抒情如此巧妙而动人。不妨来逐句品赏: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唐宋伤春诗词甚多,写落花之凄凉与表达对暮春的挽留之意并不稀奇,而辛弃疾笔下的暮春比凄凉还多了一分脆弱:这美丽的春花,究竟还能经受得了几番风雨?“几番”二字将暮春表现得薄如蝉翼,仿佛轻触即破;一句反问,透露作者不愿也不敢去想像未来的凄惨。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如果说前句是比凄凉多了一分脆弱,那这句又比脆弱多了一分敏感。词人不愿见春逝,连花开得早一点都害怕,更不用说如今看到花落无数。花开得早,凋谢自然也早,词人想得如此细腻,可见此时他的内心对春逝有多么敏感。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词人的情感又进一层:花儿既然无法晚开,那么就请春天留在这里吧!听说天涯海角已没有春的归处,你还能去哪呢?情至深处,作者明知春留不住却还像个小孩一样说天真的话,足见这份伤春之情已到了呐喊的级别,同时透露无可奈何之意。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此处再次使用拟人手法,意为:“我为春逝而怨,而春却不言不语。既然春天你不理会我的挽留,那我只能四处寻找你的痕迹,可找了又找,却只发现屋檐上的蛛网沾满了柳絮,还保留了少许春色。”

辛弃疾生性豪放,按理说他应乐观地意识到春去后便是绿意盎然的夏,春花虽谢但夏景亦美。然而他似乎已深深陷入伤感中难以自拔,连沾满柳絮的蛛网这样鲜有人关注的凄凉景象都能察觉,这恰恰暗示他受现实打击之深——数年来的挫折、难了心愿的悲痛积累已久,致使他此时所见唯凄凉之景。

纵观上阕,作者的感情层层递进:惜春、留春、怨春、寻春。表面虽是由暮春残景触发的伤感,实际上这匆匆将逝、难消风雨的暮春也象征令作者堪忧的南宋。辛弃疾力图抗金复国,却见南宋政权腐败,日趋衰退,自知难改变大局还要发出最后“留春”的呐喊。

宋朝马远《 山径春行》。(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下阕作者便含蓄地点出了“伤春”的原因,讽刺并警告那些排挤忠臣的小人。巧妙引用陈皇后的典故,看似写女子遭人嫉妒,实指朝中奸臣陷害忠良。汉代的陈皇后遭人陷害,失宠被打入冷宫——长门宫。她听说司马相如的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得一篇《长门赋》,希望汉武帝看到此赋后能有所感悟,回心转意。相传武帝读后大为感动,陈皇后遂复得宠,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陈皇后并未再度获宠,《长门赋》非司马相如所作,因为史书上没有陈皇后结局的明确记载。那么这里辛弃疾在用典时也可能做了假想:就算是陈皇后能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赋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她所期待的“佳期”仍然渺茫,而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能对谁倾诉呢?陈皇后难以倾诉内心之苦,影射辛弃疾难寻志同道合之士的苦,亦暗示自己遭小人妒忌、无法大展宏图的悲惨命运。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大意是:你们这群小人不要太猖狂,没看见杨玉环、赵飞燕都死于非命了吗?唐代的杨贵妃(杨玉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最终还是在安史之乱中被缢死马嵬坡下;赵飞燕是汉成帝第二任皇后、汉哀帝时的皇太后,以绝世美貌著称,受汉成帝专宠二十年,而下场也是极惨,被废为庶人后自杀。此句辛弃疾再度用典,表面写杨贵妃与赵飞燕惨死,实际影射的是南宋朝政里奸臣小人最终将遇到的下场。“君莫舞”也是作者内心的呐喊,哀中有愤,为自己和其他忠义之士鸣不平。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结尾也相当巧妙,以景收尾,影射南宋江山如斜阳般使人生愁。作者此刻正与同僚一道饮酒话别,在这闲暇之际,他的愁依然是家国之愁及前程之愁。此刻他明明有时间却不能奔赴前线精忠报国,只得徒然为国而忧,如此“闲愁”怎不最苦?危栏指高楼的栏杆,古诗词中我们常见由“登高”引发的哀愁,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唐.温庭筠《望江南》)以及“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北宋.柳永《蝶恋花》)。辛弃疾之所以说不要去倚靠在高楼的栏杆旁,是因为那样会看见斜阳坠落烟柳中,令人再次联想到时局而更加伤心断肠。夕阳就在天际,明明可以看却不敢看,明知结局又不敢再多想,作者此时的心情恰是这般无可奈何——奸臣当道,勇士遭逐,他能做些什么呢?

至此,相信诸君已明白《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这阕词的真实用意——伤春吊古的背后是悲己忧国的炽热之心。风格虽不豪放,却也非抒发风月闲愁之小情,这种婉约与众不同,别有洞天。引用国学大师夏承焘对这首词的评价,即“肝肠似火,色貌如花”。

清 佟毓秀《登高赏瀑》。(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伤春词为今人留下的启示

伤春之情由来已久,中国古代许多文人都有过伤春之作。古籍《淮南子.缪称训》云:“春女思,秋士悲”,意为春季女子往往易感叹红颜易老,而秋季男子常嗟怀才不遇或恨英雄迟暮。后来伤春不仅限于女子,也引申出了男子伤时、思乡、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等情感。

晚唐与宋代出现词这种文体后,便有了伤春词,经典之句诸如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写春季女子百无聊赖的闺怨;又如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曲折委婉地表达惜花之情。上文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则是伤春词中独特的一篇外阴内阳、外柔内刚之作,格局上升至社稷层面。这些词有小情也有大情,而共同点则落在了“伤”字上,那么问题来了:现代不少年轻人不理解,春季本是万物欣欣向荣、万户出门旅游的季节,即使暮春百花凋零,可随后的夏季依旧生机盎然,文人何伤之有?甚至现在还出现这样一种观点,觉得古代文人伤春悲秋是“颓废”的表现。

笔者认为,古时文人伤春并非颓废,正因古人常能静心思考,将四季轮回与自身所历之事和所处之时代关联。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花开花谢,春去秋来,何尝不是赠给文人最天然且永恒的礼物,让文学佳作能在千百年间不断接棒,薪火相传?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春光易逝,人生苦短。前人留下的伤春词是否也给沉迷于物质享受、电子游戏与影视剧的人们带来启发呢?“流光容易把人抛”,短暂的时光里,或许你我都需珍惜光阴,找寻生命的真谛,少一秒给肤浅与贪欲,多一分给深思与智慧。@*#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诗歌的顶峰时期──唐朝,写月的名诗名句更是层出不穷,最常见的仍然是将明月作为传递相思的意象。其中有一首诗,在歌咏明月的同时,描绘出一幅雄浑幽静的画面,在众多诗歌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古传唱的佳作。
  • 大漠孤城,长河落日,朔风飞雪,铁衣金甲⋯⋯如果把这些词汇归到某一类古诗词中,相信很多人都会答出唐朝的边塞诗吧?不过,边塞作为中华王朝的边境自古就存在,历朝历代也少不了开疆拓土的战事,那么其他朝代,会不会也有唐诗一样不朽的边塞文学呢?
  • 岳飞
    宋朝是一个风雅繁华的时代,也是一个热血悲壮的时代。靖康之难后,历史上涌现出一代代舍生忘死的抗金英雄。今天我们要介绍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可算作不是词人的填词大家。
  • 乍看标题,您是否心生疑问:宋代无相机,东坡乃文人,何摄影之有?笔者是不是该补历史课了?非也。此“摄影”非彼“摄影”,这里的意思是:倘若北宋有相机,苏东坡定能成为当朝闻名遐迩的摄影师。
  • 上期笔者与诸君分享了苏东坡高超的写景技巧,想必这位北宋大文豪的神笔已令各位叹为观止。但其实东坡词背后还有不少内涵与故事,他本人的品格也非常值得今人学习。
  • 明 仇英《弹箜篌美人图》(局部),绢本设色。(公有领域)
    生活中,我们常用成语“余音绕梁”、“天籁之音”形容一首曲子十分动听,但若要以具体的语句评价乐曲或讲述其意境,难度则非同小可,毕竟音乐比文字更抽象且需要更强的想像力。
  • “多情自古伤离别”,向至亲或挚友挥手送别的刹那往往催人泪下,令人肠断。但诸位不妨回顾一下,送别时的心情难道只有伤感与不舍吗?倘若离别之人与你心心相印,惜别之余你是否会多一分豁达与超脱?
  • 宋祁《鹧鸪天》是很招人喜欢的一阕词,不但构筑了邂逅佳人的画面,抒发出一见倾心的深情;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宋祁真实版的浪漫故事——狭路相逢的“奇遇”,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宋祁为什么能有如此的幸运呢?除了他才情洋溢,更因他生逢其时,得遇明君宋仁宗成人之美。
  • 中国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会,社会的修炼风气总体比较浓郁,一些文学大家都是修炼之人,他们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达常人的情感,而实际是表达自己修炼的体会,感悟或者是境界,这其实是神传文化的一种必然。比如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 犹记得去年的一个春日,桃花开得灼灼,他邂逅了树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视,心驰神摇。不知是桃花映红了美人的面容,还是姣好的容颜照亮了繁盛的花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