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宜兰县无形文化资产暨保存技术保存者”授证

林烈旗艺师用铜锣十六音阶敲奏著名台语老歌《雨夜花》(宜兰县政府提供)
人气: 18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22年10月27日讯】(大纪元记者谢月琴台湾宜兰报导)宜兰县政府10月27日办理2022年“宜兰县无形文化资产暨保存技术保存者”授证典礼,颁授认定证书予Bakan Nawi彭秋玉艺师、林烈辉艺师、林烈旗艺师、李阿质艺师及陈李美娘艺师等5位文化资产保存者。5位艺师分别演示苎麻纤维捻线、铜锣十六音阶敲奏著名台

语老歌《雨夜花》及北管戏曲《天水关-出师表》,在与会贵宾及亲友团的热烈掌声与喝采中,展现宜兰传统艺术传承发展的生命力。

第二代“林午铜锣”林烈辉(左)及林烈旗(右)艺师
第二代“林午铜锣”林烈辉(左)及林烈旗(右)艺师(宜兰县政府提供)

文化局表示,宜兰县政府分别于2021年登录认定传统工艺“泰雅族南澳群传统织布工艺”保存者Bakan Nawi彭秋玉艺师;2022年登录认定传统工艺“制锣工艺”及保存技术“制锣技术”保存者林烈辉、林烈旗艺师,及登录认定李阿质、陈李美娘艺师为传统表演艺术“北管戏曲”保存者,内容包含本县原住民重要传统文化、享誉海内外的“林午铜锣”及全国仅存的职业北管剧团,为宜兰在“文化立县”的工作成果上,再次写下历史新页。

泰雅族南澳群传统织布工艺保存者Bakan Nawi彭秋玉艺师
泰雅族南澳群传统织布工艺保存者Bakan Nawi彭秋玉艺师(宜兰县政府提供)

“我的织布技法源自于部落,希望透过传承、公开纪录,让后进都能跟着一起学习!”Bakan Nawi彭秋玉艺师表示,泰雅族南澳群的传统织布,取材制作及题材发想,均充分表现宜兰原乡的山地气候与自然环境特色,期待大家透过织布工艺一同了解南澳泰雅文化的迷人之处。

已有70余年历史、传承至第2代的“林午铜锣”艺师林烈辉及林烈旗,承袭父亲林午的制锣工艺,不仅父、子先后获得“国家薪传奖”的殊荣,近年更将传统工艺结合现代使用需求,为“优人神鼓”、“朱宗庆打击乐团”及“兰阳戏剧团”等知名表演团体制作专用锣,并积极参与社区、学校的教育推广及文创活动,竭心尽力发扬传统文化。

“北管戏曲”保存团体“汉阳北管剧团”李阿质(左2)及陈李美娘(右)艺师
“北管戏曲”保存团体“汉阳北管剧团”李阿质(左2)及陈李美娘(右)艺师 (宜兰县政府提供)

“是大家的肯定与支持,让我继续传承北管。”、“我是艺师,北管需要我的付出,我就会持续指导学生,让艺生得到真传。”李阿质及陈李美娘艺师,均为国家重要传统表演艺术“北管戏曲”保存团体“汉阳北管剧团”的资深演员及指导老师,二位保存者上承日治时期乱弹戏精华,参与早期戏剧兴盛时代的演出及经营,更积极投入后期戏剧教学与艺生传习,也表示今后一定会继续努力传承北管文化。

宜兰县政府指出,无形文化资产是台湾历史的根基,也是族群文化及传统社会美学的价值所在。县府未来将持续连结各公、私部门,规划更妥适的保存、传习及展演资源,要提供艺师们继续发扬传统文化的各种后援,使宜兰的珍贵传统与文化资产能够开枝散叶、永续流传。

责任编辑:唐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