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3):巧言令色鲜矣仁

作者:薛驰
《论语》编次以“仁”为中心。(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73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三》)

 【注释】

巧言令色:朱熹注云:“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杨伯峻以“花言巧语”译巧言,“伪善的面貌”译令色。

鲜矣仁:钱穆云:“不曰‘仁鲜矣’,而曰‘鲜矣仁’,语涵慨叹。”按:曰“鲜矣仁”而不曰“无矣仁”,语极准确,又有宽厚之意,不一棒子打死人,冀巧言令色者走正轨也。

【讨论】

《论语》以一个“学”字开篇。学什么呢?第二章引有子的话,说学“仁”,从“孝弟”入手,落到实处,脚踏实地,就在日常生活中学,人人可行。由此可见孔门笃行的特点。

不过,“孝弟”要预防一些误区。本章(第三章)引孔子的话,不要“巧言令色”。不要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不要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做是装、是假,不是真心诚意。孔门教学,“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只有正心诚意,仁心才能一点点发扬光大起来。而“巧言令色”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如果不“巧言令色”,那又如何“言”和“色”呢?孔子讲“君子有九思”中提到,“色思温”、“言思忠”(《论语·季氏》),大意是脸色要温和,不可以令人难看;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孔门教学,不仅仅是教知识,也不仅仅是教技能,更注重的是养成生活良好习惯,纯正品行,从而觉悟于道。

明朝张居正给小皇帝讲“巧言令色鲜矣仁”, 特意指出“巧言令色”在害己之外,还害人。因为人之常情,莫不喜于顺己,彼巧言令色之人,最能逢迎取悦。既喜之而不觉其奸,由是变乱是非,中伤善类,以至覆人之邦家者,往往有之矣!夫以尧舜至圣,尚畏夫巧言令色之孔壬。用人者不可不察呀。

这里讨论一个问题:《论语》编次为何以“仁”为中心?

大家知道,孔子曾问道于老子。老子也讲“仁”,但置于一个特定的框架中:“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第38章,“仁”在《道德经》中出现8次)。老子五千言以《道德经》为名,讲修炼、讲出世。

孔子则不同,创立儒家,讲入世,主要讲做人的道理(虽然儒家后来演变出儒教,亦可修行)。孔子教学的总纲领,可能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大意是以得道为志向,以进德为根据,以行仁为凭借,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0多次(分见于58章),而“道”80多次,“德”约40次,“礼”70多次,“乐”40多次,“义”20余次。可证“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

以目前文献资料来看,甲骨文中还没有“仁”字。金文中“仁”字也很少出现,当时意义尚不明晰。周平王东迁后,“仁”字在文献中才频繁出现。孔子上承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发扬周公所遗留的政治、文化遗产,建立了“仁”学思想。因为要重建礼乐文明,“用康保民”,必先唤醒每个人内在的“仁”。

不过,孔子因材施教,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来问,回答各不同,完全不同于现代教科书的方式。据此,“有很多人说,孔子没有给他所说的‘仁’下过定义”。这是一种“以今律古”的说法。事实上,已有学者正确指出,《论语》中存在全面的“仁”学体系(本系列文章将逐章讨论),根本原因在于孔子思想已高度成熟,否则儒家怎么可能在春秋时期蔚然成为一大学派呢?

孔子教学注重启发,所谓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教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苏格拉底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其来有自吧。

今人读《论语》,应摆脱教科书模式,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与《论语》相碰撞、相激荡、相生发,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这样,无形中就接受了圣人教化。朱熹说,读一遍《论语》而人没有变,那是白读了。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着,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着,中华书局)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仁”学体系考论——兼及《论语》思想体系的“内隐”特征

点阅【《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论语‧学而第一》)
  • (中央社记者黄慧敏台北28日电)行政院文建会主委盛治仁今天表示,“美丽岛事件30周年纪念展”如果事前周延思考,就不会在景美人权文化园区这么敏感的地区举办。他向受难者、家属及艺术家正式致歉。
  • 北美馆将于28日至11月14日举办艺术家陈界仁个人大型编年展,预计展出9件录像作品。陈界仁在记者会上表示,因艺术理念与北美馆不同,这次是告别的开始。
  • 前些时日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食品业者想以更低廉的食材如塑化剂或次级的油取代原来之原料,而引爆危机。
  • 苏格拉底在逐渐唤醒人心时,也揭露了人性中的卑劣,招致一些人的嫉恨,被雅典法庭处以死刑。尽管他曾向陪审团保证他的所言所行,全是为了雅典的福祉,既使如此,依然判他有罪。
  • 大学学测第一节考社会科,整份试题包含历史、地理,以及公民与社会。公民与社会难易适中,15题的选区划分,希望透过图表呈现与数据分析,来解释选区变动的意义。协助大考中心审题的高中教师表示,考生必须依据图文讯息,推论该地方政党政治生态,以及执政党才能主导选区重划概念,这题鉴别度较高,必须了解背后逻辑,举一反三才容易答对。
  • 在见到一些人蝇营狗苟,盘算如何赚取更多,而另一些人争相抢购廉价的商品时,苏格拉底有感而发道:“知足常乐者最富有,因为知足本身就是财富。”老子拈须微笑道:“是啊,知足者富。”
  • 《千字文》第一部分从宇天地初开开篇,以王道政治作为结尾。本文六联的内容重点就是王道政治,点出上古的理想政治的展现。当人体现出对神的崇敬,遵崇神示的天道以行人道之时,就有令人惊奇的神迹出世,也发展出济世的神技,和璀璨辉煌的文化见证,成就了中华传统的精髓。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以这三句话开篇,当有深意。有人说“一部《论语》是没有形式上系统的”,实则不然。《论语》乃孔门七十子后学之讨论编次所成,为什么这么编,自有其逻辑,隐而不显罢了。孔子是圣人,弟子有七十二贤人,圣贤之说对人来讲有很深、很广的意义。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