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作者:薛驰
(公有领域 / 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61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六》)

 【注释】

弟子:为人弟与为人子者。泛指年幼的人,也可指学生。

入、出:杨伯峻据《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认为这里的“弟子”是指“命士”(古代称受有爵命的士)以上的人物而言。“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宫”。

谨而信:《易经‧乾卦‧文言》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大意:日常言论讲究诚信,日常行为保持严谨)。孙钦善认为《论语》中经常将事和言对举,这里“谨”就事而言,“信”就言而言。“谨而信”即上章中的“敬事而信”之意。

:指有仁德的人。

:郑玄认为是指古代贵族必修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项技艺。《论语注疏》引注为“古之遗文”,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讨论】

本章强调学习以修身、践行为本。前四句大意:“后生晚辈,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便敬爱兄长;谨慎从事,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历来没多少分歧。但最后两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需做点辨析。

大家知道,孔子教学,强调“文质彬彬”,因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就是说,质多于文就难免粗野,文超过了质又难免虚浮,文和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君子。子贡也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假如毛都去掉了,虎豹的皮革和犬羊的皮革就没多大区别了。(《论语‧颜渊 》)

而本章旨意,钱穆也解说得很好:“本章言弟子为学,当重德行。若一意于书籍文字,则有文灭其质之弊。但专重德行,不学于文求多闻博识,则心胸不开,志趣不高,仅一乡里自好之士,无以达深大之境。”

但是,为什么这里要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呢?

一方面,是强调德为本。另一方面,我们假设:一个人如果因条件所限,不学“文”可不可以?当然可以。因为下一章子夏就说了,如果一个人能“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那么“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已经会做人了,而会做人正是“学”的根本目的。

孔门教学,是要培养有本事的人,但有本事的人首先得是个“人”,所以孔门教学中“学本事”和“学做人”是同一个过程(虽然现实中也有背离现象)。

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孔门求学,没关系,你只要遵行孔子讲的做人的道理,就是“学”了。当然,如果你有条件,能来孔门求学,学六艺、学六经,做个“文质彬彬”的君子,那当然最好了。

上一章,孔子讲“道千乘治国”,世上绝大多数人没机会学这个,怎么办?这一章,孔子又讲了,“行”要是没有“余力”不要紧,能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行(经典幼学教材《弟子规》就是从本章引申发挥而成的)。

这样,孔子的教育就覆盖了各种阶层的人,所有的人都可以领受孔子的教诲。孔子德莫大焉。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着,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着,中华书局)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着,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点阅【《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共近来抓紧对各宗教和信仰团体的迫害。据长期关注中国人权问题的《寒冬》杂志报导,今年七月中旬,河南省宗教局将石衡潭的《论语遇上圣经》一书发放给下辖三自教会每一位传道人,要求他们按照书中内容讲道,甚至还开设“论语学习班”。对此,美国华人基督徒公益团契创办人刘贻牧师对大纪元表示,“中共的无神论信仰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信仰危机。”一些受中共迫害流亡德国的家庭教会成员也表示“这是中共的邪恶之处之处,我们信的是神,不是共产党。”
  • 论语与算盘都是古老中国的产物,“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将“论语与算盘”结合,结果产生什么功效呢?中国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又是从何而来呢?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以这三句话开篇,当有深意。有人说“一部《论语》是没有形式上系统的”,实则不然。《论语》乃孔门七十子后学之讨论编次所成,为什么这么编,自有其逻辑,隐而不显罢了。孔子是圣人,弟子有七十二贤人,圣贤之说对人来讲有很深、很广的意义。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 如果不“巧言令色”,那又如何“言”和“色”呢?孔子讲“君子有九思”中提到,“色思温”、“言思忠”(《论语·季氏》),大意是脸色要温和,不可以令人难看;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孔门教学,不仅仅是教知识,也不仅仅是教技能,更注重的是养成生活良好习惯,纯正品行,从而觉悟于道。
  •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后举了三个事例,讲人与人的相处之道,都反诸求己。 首先,“为人谋而不忠乎?”尽己之谓忠。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外人不一定确知,要省察自己内心,不得欺心。为什么首先“省”忠呢?或许因为曾子是以“忠恕”二字体悟孔子之道的吧。
  • 本章为孔子论治国的大纲。“道千乘之国”,为什么说“道”不说“治”呢?孔子传承了“道统”,为国以道,讲政教、教化,这大不同于近代以来的政治学。这里的“道”字,又涵盖了如下所说的五件事—敬、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