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图(士章)

font print 人气: 1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0日讯】
宋 马和之
孝经图(士章) 册
绢 设色
28.6 x 34.1公分

庭园里,一对老夫妇平和、庄严地端坐在绘有山水屏风的床榻上。榻上敬备着各式馔、饮之食。一名男子,应是这对老夫妇之子,来到榻前,正恭敬地跪地向他们请安。

  孝顺是中国传统的美德,古人侍奉父母,按其身份的不同,往往也有不同尽孝道的方式。在传为孔子所陈述的《孝经》中,就清楚地记载着这些规范。以这幅描绘“士”(作官的知识份子,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如何尽孝的作品为例,《孝经》里就指出:(士人)侍奉父母,必须有爱心与敬心;而无论是侍奉君王或长上,都必须忠诚与顺从。如此才能保有俸禄与职位,以及祖先的祭奠礼仪。

  在宋代,像这类具有教化意义的插画绘本,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尤其是南宋,高宗赵构(1107-1187)为强调他是赵宋法统的继承人,不仅常亲自书写四书五经章句,也常敕令画师依据这些句意,绘制成图,广为赏赐以作教化宣传。此册虽旧传为高宗书写、马和之(活动于1127-1290)图绘,但由画风来看,却与现存马和之作品风格并不相似,应是出自其他南宋画院画师之手。

古代中国皇家教育在培养储君的德才学识,皇室子弟自小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孝经等书,这些典籍对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都有重大的影响。本册所绘《孝经》乃宣扬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儒家经典,由孔子为弟子陈述孝道经义,并将孝亲推广至立身、事君,甚至于以孝治天下。
  南宋于靖康之难后建立新的政权,为取得“顺乎天意”的正统地位,利用绘画艺术达到其政教宣传目的。南宋初期有一批从北宋逃亡至临安的画院高手,专以寓有诫鉴意义的文学经典作品为题材作画,以历史人物故事来诠释每篇诗文的涵义,此类作品正符合统治者欲宣扬崇奉儒学的目的,在当时多用来赏赐皇亲、国戚或大臣,因此非常受到重视。

  唐张彦远(约活动于公元9世纪)《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述及绘画功能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然因“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注1)宋代帝王多尊孔、尊经,并亲自书写儒家之经典,由宫廷画师加以图绘,以宣扬圣教。绍兴二年(1132)高宗以所写孝经诗书篇章以示大臣,并曰:“朕瞻仰古圣王之治,以为规戒。”当时资善堂内(前身为翰林御书院)就曾藏有李公麟(1049-1106)所作“孝经图”。(注2)

  本册综合《孝经》的内容,一图一文,按篇章次序绘人物故事,由不同阶层和角度,阐明各方面孝道的表现。依原书画及题跋的篇幅尺寸,原本当为手卷,后乃改装成册。全册总共有画十五张,书十七幅,此次展览所选为第五开“士章”。

  原文为:“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此章内容在说明卿大夫以下名分的人所应有的孝道,士人为作官的知识份子,尽忠职守,以爱事君,以敬事长。爱与敬是孝道之本,以孝亲之心来事奉君主,就是忠顺之臣,即能常保其禄位,自家祖先的祭奠礼仪也能保有。故《毛诗》云:早起晚睡的时分,应常思念其父母,勿辱及所生的父母。

  图中有一床榻,竹席编面,下方床座雕刻精美。坐榻上置有香炉、香盒、瓶、盘、鉴、鼎、彝之属,俱小而雅,安置得宜。榻之三面皆以插屏(又可称为屏山)围饰,上绘山水图画。古代屏风又称“扆”,扆即倚,在床后安置屏风,可随意折叠,作为倚靠或挂置什物之用,亦可障风或增加座位的庄重气氛。此页屏风上方所绘山石、洲渚、舟船、梅树与南宋院画家马麟(约活动于1195-1264年之后)“芳春雨霁”(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夏圭(约活动于1195─1224)“山水十二景─烟村归渡”(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收藏)十分接近,画风秀润超逸,深得马、夏“边角山水”的构图法。

  人物绘法以白描为主,并以白粉勾勒。图中二老端坐于床榻上,前方男子恭事双亲跪地行肃拜之礼;女侍二人立于床榻旁侧,另二人手捧盘、钵殷勤侍候。仕女上身均着襦衫披帛,下为长裙。榻之后方植有椿树两株,树枝自然下垂,仿佛是在强调画中主角人物之地位。庭院中有太湖石,面以粗细短笔勾描,石绿敷染,旁衬以蓑草及彩色鹅卵石;后方以朱红莲花头栏槛隔间,使得画面空间较有层次感。

  本册在《石渠宝笈初编》着录为“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册后有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宋逢丑、景定元年(1260)滕天骥、度宗咸淳二年(1266)金应桂、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崔晋、赵孟頫(1254-1322)题跋,诸跋均肯定《孝经》书法出自于宋高宗之手。(注3)高宗为中兴之祖,为强调他是赵宋法统的继承人,常自书《诗经》、《大学》、《论语》等书之章句,赠给大臣。高宗书法造诣极高,为南宋皇室典范,孝宗(1127-1194)、宁宗(1168-1224)、杨妹子(1162-1232)以及理宗(1205-1264)的书迹,都与高宗很相似。

  此册并无马和之名款,首幅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御题有云:“册中都无马和之(活动于12世纪中叶)名,则成书时属之和之者,乃失于考证也。”观其画风较近于南宋画院名家李唐(1049-1130)、萧照(约活动于公元12世纪)一派,而李唐南渡,已在暮年,两人之中又以萧照的影响较为可能。细审此册末开之“丧亲章”,其树石的结构与勾皴、小径瀑流的绘法,皆与萧照所绘“山腰楼观”(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极为相似。(注4)

  传世的《孝经》绘本甚多,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李公麟“画孝经图”、元赵孟頫“书画孝经”以及“明文徵明楷书孝经仇英画”,无论在构图布局、内容表现上皆与此册极为相近。而仇英(1494-1552)绘本根据卷后文氏题跋,认为其所临摹者为北宋初年画院道释人物画家王端(约活动于公元11世纪)的“孝经图”(注5);而另一跋中陈继儒(1558-1639)亦提及,李公麟所画“孝经图”在宋代已有石刻本。此类具有教化意义的插图绘本,在当时经常被大量复制,以应宋宫廷皇室人员诵读赏玩。

(林莉娜)

转载于台弯国立故宫博物院
“国立故宫博物院 著作权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