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实鹌鹑

font print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4日讯】
宋 崔悫
杞实鹌鹑 册
绢 设色
27.5 x 25.5公分

林野中的某个角落,一株枸杞以及禾草旁,有只鹌鹑正眈眈地望着地上的蝼蛄。蝼蛄从土穴中爬出后,在地上恍恍惚惚地游走,没有察觉大难即将临头。

  古代画鸟兽,往往多有吉祥寓意,手法上又以谐音或象征最为常见。在这幅充满自然野趣的作品中:鹌鹑与稻禾相伴,便取其“安和”的谐音;与枸杞相伴,或带有“祈(或乞)安”之意,或以杞实能延年异寿,因此带有长寿祝福的象征之意。趋吉是吉,避凶也是吉:蝼蛄(又名“土狗子”)是啮食农作物根茎的害虫,也是小人的象征,更有人认为它是鬼怪派遣来的坏东西,总之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小家伙。因此,画中鹌鹑将欲啄食蝼蛄,也就象征着去除灾厄、防小人的意思。

  这幅“杞实鹌鹑”图相传是出自宋代院画家崔悫(约十一世纪)之笔。崔悫与及他的兄长崔白,都是北宋著名的花鸟画家。他们的画风朴素、重视自然野趣,对于当时的画院有很深的影响。这件作品除了取材自山林野趣之外,画中直接用墨色点染,不用笔描(即所谓的“没骨画法”),是宋代花鸟画中少见的表现手法,但却能将鹌鹑与蝼蛄的形态表现得准确而生动,令人赞佩。

  宋沈括《梦溪笔谈》“论徐黄二体”一篇谈到:“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宋初其孙徐崇嗣克绍祖风,元夏文彦《图绘宝鉴》记其画风曰:“画花鸟,绰有祖风。又出新意,不用描写,止以丹粉点染而成,号‘没骨图’。”因此后人常谓没骨法始自徐崇嗣,其实任何一种技法的形成,皆是很早就在酝酿中,然后渐进至某一时期或某人表现得特别突显,乃成为此法之代表。没骨法是中国花鸟画的主要技法之一,惜至今已无法得见徐崇嗣的原迹。而此一标名为崔悫的“杞实鹌鹑”,通幅设色清雅,完全以不同深浅程度的墨色点染而成,未钩画任何的轮廓线,是标准的没骨画风,又是早期的作品,尤属难得。另能与之相比的尚有院藏北宋徽宗(公元1100-1125年在位)的“池塘秋晚”卷,也是以墨的直接点画为主要的技法,只在鹭鸶的部分方用细笔勾出轮廓线而已。

  本幅画枸杞前鹌鹑一只,正作势欲啄食地上的蝼蛄。以墨和赭染画片羽等细部时,具有相当细微的变化,极具宋画精致典雅的气息。然画幅上并无崔悫的题款,乃是根据后人在画上的题签方归于其名下,而前人的记载中并不曾特别提及崔氏善作没骨画(注1),此幅又未见着录,因此对其是否出自崔悫,当采存疑的态度。而画中有残印一方,仅一“画”字可辨,经判读“画”字右边一字的偏旁后,发现此应是元代官印“都省书画之印”;而另一几乎只存印边的残印,从比对中也辨认出是明代的官印“礼部评验书画关防”。故可知这是一幅历经元明二朝内府收藏的作品,于是由此将之上推为宋代的作品,当是相当合理的。再从画上的鹌鹑和蝼蛄来看,所呈现出来的稳实和古朴风味,不同于南宋绘画的细致灵巧,确应是北宋时的风格。(注2)

  原签上所传之作者崔悫,生卒年不详,记载中言其为北宋著名花鸟画家崔白(活动于11世纪后半)之弟,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官至左班殿直。工画花竹翎毛,笔法规模,与白相若,凡造景写物,必放手铺张而为图,未尝琐碎。宋代画院较艺优劣,必以黄筌(约903-965)父子之笔法为程式,自悫及其兄出,而画格乃变,足见其在画史上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谭怡令)

注1:《宣和画谱》卷十八,收录于《画史丛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第一册,页604-605。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收录于《画史丛书》,第一册,页206。

注2:王耀庭,〈说草虫画—兼记故宫草虫图特展上〉,《故宫文物月刊》第41期(1986年8月),页85。

文见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宋代书画册页名品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5),页289—290。

转载于台弯国立故宫博物院
“国立故宫博物院 著作权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