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篮

font print 人气: 2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5日讯】
宋 李嵩
花篮 册
绢 设色
26.1 x 26.3公分

  精致、典雅的藤篮里,一朵朵盛放的花朵,鲜丽而缤纷。大红的山茶稳坐居中,艳冠群芳;清雅的绿萼梅、闺秀般的瑞香,斜倚著身子相随于旁;白净的水仙、娇俏的白色丁香则好奇趴伏在篮缘。

  中国人爱花,由来已久。到了宋代,赏花、插花更成为生活中的赏心乐事。当时在一般的酒楼、客栈、茶坊等地,时常可以见随四季变化的插花摆饰,到了春季,许多大都市的人们还争睹“壶蝶会”、“万花会”等盛大的花会活动。民间如此,宫廷亦然;如画中这盆春意盎然的“花篮”,便由于它的主从分明、色彩鲜丽、枝繁叶茂、整体外形圆满丰盛,是宋代宫廷流行的“篮花”中杰出的佳作。

  这幅“花篮图”的作者李嵩(活动于1190-1264),是南宋著名的院画家。由于他年少时曾为木工,因此能充份掌握线条的变化之妙。在这幅作品中,画家以那一笔笔生命力充沛的线条和细腻的敷彩手法,忠实地将花的娇艳、叶的正背、以及藤篮纪录下来,这种精密的表现实在不亚于现代的摄影。不妨在画上多停留一会儿,您也将与千古以来的观者同样屏息、赞叹的。

  李嵩,生卒年不详,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记载其生平事迹云:“钱唐人。少为木工,颇远绳墨,后为李从训养子。工画人物道释,得崇训遗意,尤长于界画。光宁理三朝画院待诏”。其中崇训当作从训,而从训又应是从顺之误。因李嵩传世作品中的“货郎图”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上,其款题曰:“嘉定辛未李从顺男嵩图”。然遍查《图绘宝鉴》并无李从顺其人,仅卷四有李从训者─“宣和待诏,绍兴间复官,补承直郎,赐金带。工画道释人物花鸟,位置不凡,傅采精妙,高出流辈”。而李嵩养父之名既为从顺,并非从训,故可能由于训、顺的发音相近,造成史料在记载上有所失误,乃将李从顺着录成了李从训。李从顺是徽宗宣和(公元1119-1125年)画院待诏,又在高宗绍兴(1131-1162)时复官,则其卒年应在孝宗淳熙末年(1189)之前。同时李嵩少年时先为木工,后方为李从顺所收养,又在光、宁、理宗三朝(1190-1264)画院为待诏,因此其被收养的时间约在孝宗(1162-1189)年间,当时也应还颇为年轻,所以由此推测李嵩约生于孝宗初年之时。(注)

  李从顺的指点、培育,奠定了李嵩绘画的基础,再加上其本身的努力,而成就了自己的面貌─精丽严谨,而无繁缛板滞之失。“花篮”画藤篮中满盛花卉,计有山茶、水仙、绿萼梅、瑞香和丁香,为一典型宋代院体画风味的作品。用笔工整稳健,色彩鲜明丰富而不浮动、不带火气,如山茶以硃膘、朱砂为主色,藤黄和白粉染花心;水仙以白粉画花瓣,藤黄染花心;绿萼梅以白粉为瓣,石绿为花萼,花心则分汁绿上染胭脂和胭脂稍加墨二部分画成;瑞香花瓣以白粉为底,上以藤黄分染,并亦以胭脂加墨染花心;而丁香之花以白粉打底,再以胭脂加花青分染而成。所有描绘对象均以较浓之墨笔勾出轮廓线,并举凡各种深浅变化、正反向背皆分得极清,充分表现出作者所欲传达之欣欣向荣的生意。至于在名款方面,以本幅上李嵩之款,和院藏其人物画“市担婴戏”(图版47)上的款字相比对,则“花篮”属于方的字型,但在下笔较重和撇出之笔拉得较长等处,仍显示出某些共通性的存在。

  另相同的主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一幅李嵩“花篮”,与此幅采用同样的构图方式,笔法亦相近,但表现上有些不甚合理之处,如石榴花瓣即为一例,整体上也显得较为平面化些。

(谭怡令)

注:参见李浴,《中国美术史纲》(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8),页300-301。畏冬,〈谈李嵩的创作思想〉,《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1期(1983年2月),页58 。

文见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宋代书画册页名品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5),页293-294。

转载于台弯国立故宫博物院
“国立故宫博物院 著作权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