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婆山鸟

font print 人气: 7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6日讯】
宋 黄筌
蘋婆山鸟 册
绢 设色
24.9 x 25.4公分

入秋的山林,一颗颗绯红了脸颊的苹果,悬挂在枝叶间。芬芳的气味、鲜艳的色彩,招来了不少“小过客”们在此停留,留下了许多的斑点与啮痕。一只娇小的粉红鹦嘴,也忍不住好奇地飞了上来。它轻巧地停落在弯细的枝桠上,仰着圆小的脸蛋,摇着细长的尾巴,淘气地又蹦又跳的,好不开心!

  粉红鹦嘴旧名黄头,是种可爱、善斗的小鸟。而吸引粉红鹦嘴的苹果树,传统名为“林檎(禽)”或“来禽”。名称的由来,据说是因为它的果实(即苹果)味道甘醇、甜美,因此常常能吸引许多鸟禽来此聚集的缘故。至于画名以“蘋婆”(即柰,又名凤眼珠)相称,应是古人误题了,两者事实上并不相同。

  这幅精巧的“蘋婆山鸟”,旧传为五代画家黄筌(活动于903-965)所作。黄筌是中国花鸟画史里,开创工笔细致风格的大师,对五代到北宋初期的画坛影响深远。这幅画作虽非大师亲笔,可是无论是特写式的取景方式或是精辟入理的写实趣味,都明显受到黄筌的影响,是一幅宋代杰出的花鸟画小品。

林檎(苹果)(注1)之果实呈红熟之状,一只粉红鹦嘴(注2)飞来枝头。虽然是树梢只鸟之小画,透过活泼的鸟只,以及红熟的果实,营造出欣欣向荣之生意。粉红鹦嘴亦名黄头,是种可爱亦善斗之小鸟。宋人即有斗黄头之游戏(注3),也曾有画家画黄头相斗之作,如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斗雀图”。
  另有一幅林椿“果熟来禽”(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其内容与构图与本幅几乎全相同。惟小鸟与栖枝之形态中,北京本枝梢微向上,而院藏本则枝梢略向下。院藏本之枝梢与小鸟,形成略相反之弧形,具有弹性之力量,更能衬托出鸟只轻灵活跃之神情。在笔墨方面,北京本细腻秀雅,其风韵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钱选(约公元1235-1303年尚在)“林檎雀图”之笔墨韵味较为接近,近似宋末元初之新风。在画叶子方面,枝梢有四叶一组的情状,本院及北京本都有,但其构组正好相反,两者间,一幅在临摹时有意略作改变。综合相关条件来看,本院藏本画鸟及叶子之构组方面,较为生动自然。

  本幅旧传为黄筌之作。黄筌(约903-965)四川成都人,字要叔,十七岁即任职前蜀画院待诏。尝师刁光胤、滕昌祐、李昇、孙位、薛稷诸家,而能自创新意。与徐熙同为代表花鸟画“富贵”与“野逸”之名家。

(林柏亭)

注1: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时珍曰:柰(频婆)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收录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第七七三册,页626。

注2:此鸟旧名为侣凤逑、黄头,亦名相思鸟。参见“鸟谱肆册”(本院藏)中之侣凤逑说明。“鸟谱肆册”在《石渠宝笈续编》原着录之品名为:余省张为邦“合摹蒋廷锡鸟谱”(十二册 )。

注3:参见宋元之际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九,收录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五九○册,页161。

文见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宋代书画册页名品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5),页294。

转载于台弯国立故宫博物院
“国立故宫博物院 著作权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