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图

font print 人气: 39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7日讯】
宋 赵孟坚
岁寒三友图 册
纸 水墨
32.2 x 53.4公分

莹净的纸面上,画家以墨笔画上一株饱结花朵、苞蕾的梅枝,继而交错、绕夹着如星芒般的松针与墨影般的竹叶,将它们横斜置于画面中央。这三株折枝植物的组合,不但是一件写生佳作,同时画中“岁寒三友”-松、竹、梅的组合,又代表当时文人认为应该具备的节操与美德。

  从宋代开始,中国画里的花草树木,在讲究其形态之外,也多具有象征的意涵。松、竹、梅,因为能耐寒,所以很早就在文学、艺术中,得到许多人们的青睐与赞赏。但将它们组成“三友”,并用来比况身处乱世,不变其节的忠贞之士,却已是南宋末年的事了。

  这幅“岁寒三友”的作者,为南宋末年,集文人、士夫、画家身份于一身的赵孟坚(1199-1264或至1267)。由于经历丧国的痛楚,赵孟坚常以水墨或白描画梅、兰、水仙等,来表达他清高坚贞的品格。“岁寒三友”图亦工亦写,梅花以淡墨衬染着用细笔、浓墨所圈钩的花瓣,松针用笔尖挺劲拔,墨竹则以中锋运使,挺劲有力。松、竹、梅画法各异,笔墨清新,充满韵致,是幅极具精神的南宋小品。

赵孟坚,字子固,号彝斋居士,居海盐广陈镇,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进士,善水墨白描水仙梅兰山矾竹石,清而不凡,秀而雅澹。为人性情高迈,修雅博识。著有《梅谱》传世。

  关于赵孟坚生平,旧有记载尝谬传曾入元际,今人据文集及题跋考证,大抵可定为生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约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卒。(注1)

  水墨画“岁寒三友图”。松针交互叠次,用笔尖挺劲拔,齐整又富于变化;梅花以细笔浓墨圈钩花瓣,旁用淡墨衬染;墨竹撇叶,则有多处全补笔迹。松竹梅画法各异,生动活泼,写实又写意。其中画梅乃融合了扬补之(1097-1169)的圈瓣花法和李仲永(活动于12世纪末)的倒晕花法(注2),二家乃延续北宋花光仲仁(约1051-1123)“如花影然”的墨渍花技法,再予推陈出新的创获,赵氏圈勾花瓣细笔并顿按笔法影响了元际擅墨梅的王冕(1287-1359)。本幅无名款,仅钤“子固”、“彝斋”二印。其中“彝斋”印部分破损并重描朱,原纸质地光净匀薄,当是佳纸,惜毁损多处,仅存七分墨迹,全补笔法略嫌力弱,其中尤以竹叶为甚。

  一一二七年宋室南迁,系出安定郡王的赵孟坚,所绘大抵皆是梅、兰、竹石、水仙等喻文人清高坚贞品格为题(注3),而此类题材向被引喻为乱世临难而不失其德的高风亮节表征,宋宗室出身的子固以此自况,正与南渡后士人情怀相契合。宋叶隆礼跋赵书《梅竹诗谱》云:“吾友赵子固……少游戏翰墨,爱作蕙兰,……晚年步骤逃禅,工梅竹,咄咄逼真。”徐邦达氏认为赵孟坚早年之笔虽稍拙嫩,然却清雅秀润,如“春兰图”等即是,而其书画皆以潇洒流利取胜(注4),另徐氏亦云其水墨花卉之画法传自扬无咎、汤正仲,启发了南宋晚期郑思肖(1241-1318)并影响了元初赵孟頫(1254-1322)等人。(注5)此类亦工亦写的水墨作品,尽管在内容形式上因人因时而有若干改变,然皆以笔墨为要托物寓兴,而情趣韵致与粗豪逸格的作风有异曲同工之妙,其风尚可能于北宋末兴起至南宋时盛行。(注6)易言之,北宋文同(1018-1079)、苏轼(1036-1101)、黄庭坚(1045-1106)等文士雅兴寄情笔墨的风尚,开启了元际文人绘画范畴的扩展。

(许郭璜)

注1:徐邦达,〈赵孟坚生卒年岁订正〉,《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上海:新华书店,1983),页20。翁同文,〈画人生卒年考〉,《艺林丛考》(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页34。

注2:有关墨梅花朵技法的推陈出新等参阅翁同文,〈花光仲仁的生平与墨梅初期的发展〉,《艺林丛考》(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页123-133。

注3:据福开森《历代着录画目》载,赵氏画一○七目,以水仙墨兰居多(参见福开森,《历代着录书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页385-387),传世作品亦以此为主。

注4: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下卷,页28-31。

注5:徐邦达,〈宋赵孟坚水墨花卉画和其他〉,《文物》1958年第10期(1958年10月),页17-18。

注6:关于“墨戏”的问题参阅铃木敬着.魏美月译,《中国绘画史》(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7),上册,页265-269。

文见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宋代书画册页名品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5),页298。

转载于台弯国立故宫博物院
“国立故宫博物院 著作权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