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皮影戏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2月23日讯】
皮影戏: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音响艺术于一体,用灯光把影像映现在布幕上的一种戏剧形式。又称“影戏”、“灯影戏”、“土影戏”起源于中国,据晋代干宝《搜神记》载,汉武帝思念已故的爱姬,齐人少翁以灯光映在帐幔上的人影来解武帝的幽思,此为皮影戏的滥觞,宋代的《明道杂志》、《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史书中,均有宋代皮影戏的详细记述,当时京都开封城里有许多演出皮影戏的专业团体,每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诸街坊巷口都设有戏棚,演出皮影戏引聚游人观看。剧人人特也从“素纸雕镞”发展到羊皮雕形,元初,皮影戏曾作为军队的娱乐活动,常在军营中流动演出,明清两代,皮影戏已遍布全国。就连清代的王府和官衙中,也办起了影戏班,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皮影戏形成许多类别的剧种,以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著名,十三世纪初,中国皮影戏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及土耳其、波斯。十八世纪中叶传到欧洲各国。

图文转载于世界艺术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上党梆子:戏曲剧种,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流行于古属上党郡的山西省东南部,故名上党梆子,也曾叫做上党宫调,相传明末清初起于泽州(今晋城)一带
  • 山东梆子:戏曲剧种。也叫“高调梆子”、“高梆”。流行于山东菏泽、曲阜以及河南、河北的部分地区。约在清代初期,山陕梆子传入山东,受当地方言影响,唱腔有所变化,逐渐形成为具有粗犷豪放风格的本地梆子
  • 三角戏: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邵武、光泽、建甯、泰宁等地。起源于江西,明清间形成。初仅小生、花脸、花旦三个脚色,故名“三角戏”。
  • 义乌腔:古代戏曲声腔。明隆庆万历年间开始流行于浙江义乌,故名。义乌腔的文字记载,始见于明王骥德《曲律》:“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
  • 弋阳腔:古代戏曲声腔剧肿名。简称“弋腔”,是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它至迟在元代后期已经出现,明初已流传全国,属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
  • 广东汉剧:戏曲剧种。原称“外江戏”。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着《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
  • 云南壮剧: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原系壮族支系土族的民族戏曲,曾称“土剧”。约在清嘉庆前后,少数民族歌舞受汉族地方戏曲影响发展而成。
  • 五音戏:戏曲剧种。又名“秧歌腔”、“五人戏”。流行于山东济南、章丘、淄博一带。在民间秧歌、花鼓及“肘鼓子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起初,演员在演唱时,手臂摇鼓边舞边唱,当地群众观为“肘鼓子”。
  • 巴陵戏:戏曲剧种。形成和流行于古称巴陵的湖南岳阳一带,故名。因巴陵旧属岳州,又名“岳州班”。它主要有昆腔和弹腔两种声腔,用湖广者、湘北方言声调演唱。
  • 文南词:戏曲剧种 。流行于安徽东至、宿松等地。原系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清末民初由逃荒卖唱人传入安徽。在发展中曾受“饶河调”影响,吸收并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