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玫瑰花

font print 人气: 29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3日讯】〈九弯十八拐〉自由时报 ◎黄春明

晨间沾露的玫瑰花,盛开也好,含苞也好,人见人爱,任谁见了都会直觉地被一种美感感动。靠近仔细端详,除了美感的感动之外,更深一层地发出惊叹;说这个世界实在太美妙了。一根长满了丑陋的刺的花茎,竟然开出了这么美丽的花朵。

但是,另一旁有人为美感感动之余,鸣起沉重的哀叹;说这个世界是多么可悲啊,在这么美丽的花朵身上,竟然长满了这么丑陋的刺。

班雅明认为天地万物,死的活的都有他们的语言,人有人话,上帝也有上帝的语言。照理说,对上述两极的言论,玫瑰花本身也有话说,可是她不予置评,带刺的花茎,连她的刺是否丑陋也保持沉默。或许他们已经表达了,说这是整体有如天衣无缝,不可拆开品头论足,指谁是谁非。有谁可以把圣女贞德手握长剑挥军的形象,拆开来说贞德是神圣的,长剑是邪恶嗜血的?

世界这个大环境,本来就是一个复合体;生态的自然环境、人的本位主义的环境,或是人与万物共存的伦理环境也一样,本来就是生动而丰富的有机复合体,是多元的,有种种可能性的,所以才拥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各家各派的学说。在两个极端对立的看法之间,除了中间还有偏左偏右,稍偏多偏少,种种渐层的思想与观点,也有形而上、形而下的;就单以黑到白的两极而言,其中就有多少层次可逐渐呈现。两极化的观点与争执,总是陷入一元论的窠臼,否定常态的事实现象。

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有各种不同世代的人相处一起。我们有在日治时代经常喊着“天皇陛下万岁”长大的、有听着“匪谍就在你身边”长大的、有“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或是之后沐浴在民主选举的口水中长大的。如果从童玩的发展来看,在短短五、六十年间,有从玩泥巴石头,到现在玩电动遥控,回头一看相隔远如石器时代至今。以前的小孩哪有零钱?现在的小孩,父母亲不给,可以找乔治和玛莉要。半个世纪,成长的环境变化太大,各世代的价值观,看法当然亦有诸种不同。然而威权势力似已不存在的今天,它却化身到某些媒体,仍操控群众,蛊惑、煽动、麻醉、欺压等等,制造对立,收渔翁之利。

绝大部分的媒体消费群众,透过媒体认识世界,认识我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在所谓“制造新闻”的报导之下,有多少人嫌弃我们的社会。最可悲的是挑拨个人与社会分离,让人对社会失去信心,不想参与。社会是不完美的,但是也没有那么不堪。

看过法国或英国十九世纪中叶的文学作品,巴黎在雨果的《悲惨世界》里,伦敦在狄更生的《块肉余生录》里的情形是怎样?男人潦倒、女人沉沦,小孩子饥饿病弱。狄更生在《双城记》里说:这是黑暗的时代,也是光明的时代……只要有参与,这些都是过度期。不然今天巴黎和伦敦的光采怎么来的?好像是玛丽莲梦露的情人说的吧:“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虽然话总是比人漂亮,但再怎么样,还是值得思索、参考。

玫瑰花的沉默,并不在激化我们的情绪,我们是否也该静下来思考一下。

本刊长期征求文学作品,来稿方式有以下三种:
e-mail:reading@libertytimes.com.tw(请传纯文字txt档 )
传真:02-26561064
邮寄:11492 台北市瑞光路399号15楼 影艺中心自由副刊收。未经采用者如欲退稿,请附回邮信封。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莎士比亚书店
    那些年,我们没钱买书,都是从莎士比亚书店的租书图书馆借书看的。那是希微亚.毕奇在欧德翁街(rue de l’Odéon)十二号开的一家书店兼图书馆。在一条寒风凛冽的街道上,有那么一个温暖、愉悦的所在,冬天还有一个大壁炉,桌上、书架上,满坑满谷的书,橱窗里则陈列新书,墙上挂着名作家的照片,有些已过世,有些还健在。照片都像是随手拍的快照,即使是已过世的,看起来也觉得他们曾认真活过。
  • 老村长告诉我,她的婆婆是一个非常善良的长辈,在以前大家忙着在外工作时,伐伊不但是收自家的衣服,也会收全部落的衣服,并且还放到雨水滴不到的地方……
  • 读国小时,每天穿“皮鞋”沿牛车路到学校,牛车路蜿蜒而行,走到一半,若穿过两百多公尺的田埂,可以减少一公里左右的行程,虽然农田主人好心的将田埂做得较平常的田埂大三倍。
  • 每个星期一是成衣市场的固定批发日,来自各地的小贩带着超级大袋子,穿梭在各家商店中,比较衣服品质的好、坏,价钱也在你来我往的喊价中降至合宜价位。
  • 漫漫人生,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希望坠落时,能有人在下面接住。然而,开始学习去接住他人,才是成为一个大人的必经历程。
  • 做为一个大人,应该以我之名,为自己做决定;承担责任;享受生而为人的快乐;与久违的自己重逢,感谢自己受过的伤、流过的泪、坚持的梦想……
  • 我不是美食者,祇要合情趣的都吃,近在厝边,远处也有些常常思念的饮食料理的朋友,所以,两肩担一口,台北通街走。但每次出门访问,就多一次感慨,过去的古早味越来越少了。
  • 中华商场初建和繁盛时期,出现的各地小吃,都保持各自特殊的地方风味,其中涵隐着载不动的沉重乡愁。这是近几十年台湾饮食发展,非常重要的转折。
  • 家常、感情、文学、电影、时政,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的两大巨擘──夏济安、夏志清夏氏兄弟,18年的鱼雁往返,是一代知识分子珍贵的时代缩影。
  • 李欧梵:夏氏兄弟的生活、学术、感情,都在书中完整呈现,五六十年代美国汉学界的各路人马,也纷纷登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