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国共论坛闭幕 陆委会提警讯:中国巩固在台代言人 操弄分化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16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苏永耀/台北报导〕国共两岸经贸论坛昨日闭幕,陆委会评估报告指出,中国借此展现进一步巩固在台湾内部建立代言人的意图,操弄两岸交流议题,以达到削弱台政府公权力,分化台湾内部,并向国际显示其和平与弹性。

陆委会向民进党提出“中国近期对台统战策略分析”报告,指由于国际间对中国军事、经济力扩张的威胁疑虑持续增加,中国近年来更运作经外制台策略及国际政经优势,挂钩处理台湾问题,除进行外交围堵外,并以边缘化台湾为目标。

陆委会说,中国近期除不断在国际上对台湾施展强力压制及军事准备外;“一个中国”的框架也无丝毫妥协余地;同时强化对台湾经济力吸纳,借此穿透我方经济防线,影响政府经贸政策与交流,“海峡西岸经济区”便是一项明例。

经济攻势方面,陆委会发现,中国正利用与我经济性民间团体或企业界人士的互动,以产业利益引诱或政治胁迫,换取符合其立场的政治主张。

台决冷静处理15项对台措施

〔记者罗添斌、王贝林/台北报导〕中国国台办昨天公布对台十五项措施,陆委会除对观光部分表示欢迎外,其余都以冷回应处理,表示国共“两岸经贸论坛”属于两岸民间交流性质,两岸间涉及公权力事项,依法必须由政府授权及主导,透过两岸协商做好安排。

政院高层官员认为,只要对台湾有利,不涉及主权问题就欢迎,他也重申,两岸经贸政策必须坚持台湾主体性与政策主动性两大原则。

涉公权力须政府主导或授权

官员说,中国对台新措施,影响最大的应是开放观光部分,中国要公布大陆民众赴台旅游管理办法,不代表马上可以开放大陆民众来台旅游,中国必须先将台湾列入中国大陆开放观光的旅游国家清单之内。

据指出,政府对如何回应中方动作,新闻稿曾做出多次修改,最后以最冷静处理的内容予以定稿。官员分析,“对方热闹,我们不能跟着起哄,要冷静处理,才是理智、明智的做法”,更重要的是,不是要看中方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中方实际做了什么。

行政院经建会主委胡胜正表示,中国提出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却没有对台湾视为如何的主体做出宣示,例如是否为国对国的对话定位等原则,台湾的自主性能否获得保障等。

他强调,中国政府须先做出台湾地位原则宣示,若台湾可以接受,双方自可进一步协商,否则就谈不下去。且中国经济体制脆弱,台湾若不注意,恐怕会付出难以想像代价。

中国丢出15项对台措施

〔特派记者李明贤/北京报导〕中国国台办主任陈云林昨日在国共两岸论坛闭幕仪式上宣布十五项对台政策措施,包括即日起承认台湾核准的高等学校学历、放宽中国居民赴台观光旅游、农渔产通关免税范围扩大,以及医疗卫生交流与合资兴建医院等各项措施。

国共经贸论坛昨天闭幕,国共双方会后并签署“共同建议”文件,宣示联手推动加强两岸经贸交流,破除贸易障碍。随后中方宣布对台十五项政策措施,除七项与农渔业相关,还涵盖教育、观光、医疗等领域,但有关金融、科技、直航则无多少进展,部分与会台商难掩失望。

根据中方宣布对台新政策,除即日起承认台湾高等教育学历外,也开放台籍人士参加报关员考试,成绩合格者可担任中国的报关员。

开放观光部分,国台办制定“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管理办法”将在今日公布,放宽中国居民赴台观光将采配额限制。

为方便台商往返两岸,中方也放宽落地签注据点,增加沈阳、大连、成都三地点。

有关医疗交流合作,陈云林也宣布欢迎台湾医疗机构与中方合资兴建医院,台资最高可占七成,合作期限二十年,期满可延长。台湾医生可在中国申请执业注册与短期行医,为期一年,期满可以延长,台籍人士也可以在中国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合格者可申请行医。

中方也提高对台商的医疗照护,台商未来可指定优良诊区,门诊则采“一条龙”服务,台商可选择台湾或中国医生;医疗单据上,也会提供符合返台申报的单据。

从5月1日起,台湾水果检疫检验输入品种扩大为二十二项,包括甘蓝等十一项蔬菜实施零关税,台籍渔船捕捞及养殖渔获部分免关税,中方也增加二个农业合作实验区与二个农民创业园。中方并拟定“绿色通道”,台湾农产品在内地中国运输,享有过路、过桥费减免优惠,台商在厦门设立水果经销也享有各项租税减免。

看问题/面对中国利多攻势 台牛肉又在哪

记者邹景雯/特稿

国共论坛闭幕提出十五项吸引台湾前进中国的“利多”,许多内容不须与台政府协商,可以由对岸径行宣布,在争取台湾民众的拔河中,不论其背后的政治图谋如何昭然,中国显然已摆出了阵仗,而台政府的应对之策又在哪里?

面对中国以政治、经济的两手交互为用,台湾若只以政治攻防的思考打口水战,毋宁是抡大刀抗枪炮,不仅陷于被动应命,终究难以走出被吸干榨光的命运。

行政院近日抢在国共联手前宣布观光与客货运直航方案,典型是一个以文宣着眼的小战术,然而台湾经济固本的长期大战略在哪里?苏内阁上任至今,财经团队公布了多少促进国内产业发展的措施?提出了多少企业根留台湾的利基?又表现了多少为本土产业主动关怀的热忱?说句不客气的话,上述政绩的建立是迟缓落后的,也是令人印象非常模糊,根本赶不上人民的望治心切。

对中国经贸政策的“积极管理”,做的再彻底,也仅是治标,何况政府管不好;重要的是要超前一步拿出治本的具体作为,有效的振兴经济方案,这点行政部门应立即起而行,不能把责任推到召开经济永续发展会议来解决,或是把属于行动层次的工作,企图用一个大拜拜来制造气氛和烟雾效果。

治本的策略不拿出来,企业留不住,必然更把中国当作是廉价劳工、土地的供应地,错把中国当成工厂,而非市场,恶性循环下,资金、技术、人力、税收一一出走,这时再怎么治标防堵也是枉然。

一个标榜“做实事”的内阁,不能成为口号内阁,必须是行动内阁,经济部、经建会的行动在哪里?是健步如飞?还是慢如蜗步?政府的末梢神经距离人民的感受好像很远!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