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巢随笔 (145-2):逃 避 哲 学

─ 纵横存在主义的“存在”、情绪哲学、诗及其它
黄翔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

萨特的哲学是一株浸蚀人类灵魂的哲学毒菌。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每一页都渗透着海德格尔的庞杂、巨大的思想结构。萨特的这部被批评家称之为唯一条顿式(即具有晦涩难解、枯燥乏味等文字特征)著作,其独创性是微乎其微的。无论从何种意义,也无论从思辨哲学还是诗化哲学角度,萨特都不应享有哲学家的盛誉,萨特祗是赋予海德格尔思想以自己的意义和结构,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

并不试图接管国家政权、也从未提出改变社会制度的萨特参与的所谓 “五月风暴”是一次欢乐、发泄、破壤的节日。是对由自己创造而反过来又窒息自己创造性的社会结构的反击。
这是萨特置身其中却从未自觉意识到的一场生命“情绪运动”。

萨特的虚无几乎等同于生活中的无聊、烦闷、失望、空虚,实际上也是指的同一事物。这是一种世俗哲学的虚无的世俗化。它已经远离甚至排斥人类精神的深层体验 —— 特别是东方式的体验。
萨特梦寐以求地想寻找一种与抽象地表现世界的传统哲学相对立的哲学,“如实地描述他见到、摸到的东西,并且从中提炼出哲学”。但是萨特没有找到。现象学也没有和不可能办到。它在这里 —— 在一种赋予时空以情绪含义的 “宇宙情绪”生命中;在新的诗化哲学也即反哲学的情绪哲学中。
“人们将思想和语言中的逻辑联系看作是自然本身,殊不知,自然实际上是无秩序的。”
这种思想我在早期作品《留在星球上的札记》(如“因为我们的思想有了规律,我们就以为发现了大自然的秩序”等)中也有。我推想,也许早于我出生和介入人类精神活动的萨特同我在哲学文化渊源上均受休谟、贝克莱的熏陶,形成了这种哲学意识。各自意识的末端在不同的时代交叉。分别演化为存在主义哲学与诗化情绪哲学。

我驳萨特 ——

萨特人生观:否定人的基本天性、某些遗传因素是不对的。但人性确实不是“一个范本”、“一种定义”这一观点是对的,虽然人性中有着某种普遍相对稳定和恒久的东西。
萨特否定人类的本性、共性、某种普遍的本质,却又承认“人的状况”(基本共性)。他的哲学暴露了弱点。他退却了。他对自已所坚持的东西不彻底,他偷运他所要抛弃的人类本质(某种决定论),以不变的“人的状况”来代替或偷换不变的“人的本性”。
人以自由选择去决定自己的行动,用一系列行动不断重新书写“人”。阻遏人自觉的行动正是压抑生命本身。
人的一生的历史正是行动或冲动的历史。这一历史是由人自身去书写的,而不是为任何外在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人的本质是由人的行动所决定和构成的。
人不是某种既成的、固定的事物。他总是要以行动不断地去证明自己的可能性,证明自已可能是某种东西。

一个诗哲学的创造者一生中的事件、行动和人格力量的表现有多重要!

事件、行为、人格力量即是思想。

能表现一个在大街上看女人或在房间喝酒和谈诗的人的是诗。
能以直观和情绪体验表现被人包孕其中的世界的是诗或诗的哲学。而并非令人讨厌的,不厌其烦地世代延续下去的“思辩” —— 无论是传统哲学的思辨还是现代存在主义式的思辨。
应该创造一个有弹性的诗的世界,把生命、肌肉、情感、梦、情绪和任尘俗欲望摆布的人 —— 即全部生命存在的真实置于其中。

我的冲动证明生命的热情!
我的行为在于创造我自己所希望的人的形像;我在雕塑自己的形像时也塑出我的时代背景上凸出的全人类的形像。

那朦胧的并非美。
那混沌的并非模糊。
那人无法穿透的永恒深邃并非黑暗。
你以为朦胧美的祗不过是你的幻觉和人自身的自我欺骗,是一种年深月久的心理积淀。
美的感觉其实祗是一种生命状态 —— 一种情绪的徐缓和舒展。
人如世界无所谓美与不美。
世界在美与不美之中。

跳高并不是爬上危崖往下跳,那祗是下坠。
生命的高度是升腾。
是升腾地冲击,而不是下坠的俯冲。

情绪哲学与观念哲学(包括传统哲学和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对生命本质的形式的确认和把握。数千年的哲学祗是各自忙于建设一个庞大的“体系”,每一个体系背后都有一个自视为万古不变的“真理”、一个幻觉、一种假设。如假定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绝对”、“自在之物”、“意志”等等。
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向传统哲学表示抗拒。
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人”,它为我们画出了一个“人”,但这个“人”祗是一种浮泛的观念影像,它的表述形式仍然是贫弱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人”是苍白的,是没有血液和肌肉的空泛的观念。它无力向我们推出一个活生生的富有生命感的人。
存在主义哲学不同于传统哲学的祗是:它不再从我们身外的“世界”着眼,而是把目光移过来,首先和主要关注被认为“被哲学遗忘”的“人”的自我存在,它把人的本质当作“在”而不是当作抽象之“思”来揭示和剖析。这一存在的“在”即存在主义哲学的本体,其根在自我之中。
存在主义哲学以理性的笔触为我们线条性地刻划出一种非理性的“人” —— 一 个“不是人本身”的人。他们认为人是“无此人”。人的存在丧失了实体,人是“非此非彼”的“不定式”,或者“若有若无”的“无人称”,人仅仅从某种可能性来认识自己。他们不同于传统哲学把“世界”进行剖析,把世界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他们祗不过换了个剖析物件,把“世界”变成“在”之人。他们把人弄得支离破碎,被他们解剖的人像一具毫无生命的死尸,离生命越来越远,越来越拉开人与自身生命的距离。他们的“人”是没有活力的,早已在他们的哲学解剖刀下奄奄一息,甚至早已停止了呼吸,而他们谁也没有发觉。

唐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
台湾台北市大安区罗斯福路3段333巷9号B1
电话:(02)23633072
传真:(02)23639735
http://www.tsbooks.com.tw
ISBN 957-8221-59-2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